《学姐来了》如约而至,初次见面,学姐本应准备好科学美味和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唠唠嗑,可这一期的“食材”却稍显苦涩,因为学姐要和大家聊一个不那么轻松的话题——恋童癖。口味不重,请大家科学赏文。
正文共3759字,完整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中长文恐惧症”患者,可以阅读30s的“学姐笔记”。
学姐笔记:
1. 恋童癖,属于性变态类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强烈的性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并且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2. 恋童者数量不可小觑,全球范围内,男性恋童癖患者大约有7000万人。
3. “恋童”有很大可能是天生的,并且“恋童”本身会伴随恋童者的一生,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
4. 恋童者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煎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抑制自己的欲望。
5. 研究发现,无论采取了何种方式,大多数具有恋童倾向的人都为实现其性欲望采取了实际行动。
6. 恋童癖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极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这才是恋童癖最可怕之处。
7. 涉及儿童性侵害的案件中,多为熟人作案。
8. 性教育和安全保护教育永远不嫌早。
Ø 回顾
Chester Bennington上吊自杀的消息爆出已有一段时间,围绕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也渐渐散去,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家也在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中寻找着新的话题谈资。可这场自杀事件却对学姐造成了内伤,久久不能平静,这并非因为学姐是林肯公园的铁杆粉,而是这场自杀事件背后的某些原因让人不得不严肃起来。据了解,Chester Bennington幼年时曾遭成年男子性侵(也有资料显示,他在7岁时开始遭受朋友的性侵犯),让他一直有轻生念头。在2008年Kernag杂志的采访中,他回忆说:“开始他们只不过是动手动脚,但越来越暴力。我开始被打,被逼着做一些我不愿意的事情。”幼时遭受性侵带给他的痛苦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好转,Chester多年来的药物与酒精成瘾问题也与此不无关系。
Chester Bennington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段,媒体又爆出了“2013年《超级演说家》的全国季军许豪杰疑似为恋童癖”的消息,舆论一片哗然。关于许豪杰是否真的是恋童癖,学姐在这里不作任何的判断和评述,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件事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词——恋童癖。但若你由此得出“恋童癖离娱乐圈更近”这样的结论,那学姐只能说你too young too simple了。事实上,有恋童癖或具有恋童癖倾向的人,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有研究表明,高达9%的男性曾幻想过和幼年儿童发生性行为,而据计算男性恋童癖者在人口中占比约1%,这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量大约是7000万!
Ø 恋童是癖还是病?
大部分人对“恋童癖”的感觉基本都是厌恶、恶心、不齿,认为这是个人的一种不正常的恶趣味或性癖好。但少有人知道恋童癖其实是一种病。让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恋童癖”:
恋童癖,属于性变态类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强烈的性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并且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1.在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恋童”,一种是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另一种是作为“精神障碍”的恋童。当一个人对儿童(通常是13岁及以下)有一种强烈的“性趣”,但这种“性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也没有影响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并且他们从未对儿童实施过实际的性行为/性骚扰,这就仅仅是一种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是一种不典型的人类行为,但并不是精神障碍。
2.而如果一个人对儿童的强烈“性趣”持续了6个月以上,且满足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任意一条,才会被诊断为“恋童障碍”,也就是一种精神疾病。①这种“性趣”给TA带来了内疚、焦虑、羞耻、孤独等感受,并且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功能;②TA曾经真的实施过相关的性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6岁以上的人(且比欲望的对象至少大5岁)才有可能获得恋童障碍的诊断。
(当然,这个手册中的部分标准尚存在争议,手册的编写组织美国心理协会也表示会在未来发布的: DSM-5更新版中进行部分内容的调整。)
Ø 天生的恋童,无法治愈的痛苦
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有人坚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恋童,只要寻求医生的帮助积极治疗就能够治愈。可是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恋童,有很大可能性是天生的,并且“恋童”本身会伴随恋童者的一生,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
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成瘾和精神健康中心(CAMH)的詹姆斯·康托和他的同事们于2008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恋童癖患者的大脑结构与众不同,并且一些身体性状也和常人不同。2015年再次发布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细化了恋童癖的大脑结构特征:恋童癖患者大脑中的白质少于常人。
这意味着,有些人天生就是恋童癖患者,恋童并不是他们的自主选择。由于恋童者的性偏好无法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轻易示人。每天生活在面具下的人生充满了煎熬与折磨,曾经有一位名叫David Goldberg的恋童癖患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拥有爱的人,如果可以,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痛恨自己恋童取向的恋童癖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这也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Ø 一次兽行,一辈子的恐惧
尽管如此,恋童癖患者的这些来自本能的欲望并不能成为他们实施不轨性行为的借口。他们由于恋童所带来的精神痛苦、社会生活功能损害是可以通过治疗被改善的。那些对儿童有不良行为的恋童障碍患者,也能够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果有人看过韩国电影《素媛》或《熔炉》(心理素质不佳的人建议回避这两个电影,学姐看完之后整整难过了一个月),就应该再也忘不了剧中遭受性侵的小女孩那绝望的令人心痛的眼神,也会对恋童癖这个群体有更深的思考。虽然现在“恋童癖”这个群体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但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研究发现,无论采取了何种方式,大多数具有恋童倾向的人都为实现其性欲望采取了实际行动。典型行为包括:对儿童裸露自己的身体,观看裸身的儿童,当儿童的面手淫自慰,或触摸儿童的生殖器。性交并非典型。更有甚者,会通过虐待的方式殴打、蹂躏年幼的孩子以满足自己的性欲。
电影《素媛》剧照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儿童性侵案的比率为12.7%。一个成年混蛋的一次兽行,会导致一个无辜孩子一辈子的恐怖回忆。儿童遭受性侵后,大多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轻者会因此拒绝与外界交流,孤独自闭。重者会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身亡。
Ø 恋童≠性侵儿童,但儿童却会因恋童癖而遭受伤害
但我们也要注意:儿童性侵犯罪者和恋童癖之间并不是等号关系,儿童性侵犯罪者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恋童癖患者。恋童癖本身并不是犯罪,甚至从某种角度看,他们由于“恋童”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煎熬还会让人感到同情,但他们的这种性倾向会给“儿童色情利益链”提供源动力。不法分子会利用恋童者的心理及生理需要,对儿童进行猥亵、侵害等违法行为,从而制作、传播儿童色情影片,不断激活儿童色情产业链的运转。也就是说,恋童癖极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这才是恋童癖最可怕之处。
而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被侵害的对象是弱小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更为强壮和邪恶的侵犯者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反抗能力,由此产生的无力感使他们再度被侵犯时,内心会放弃反抗,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性侵害幸存者安娜·卢卡斯回忆她的噩梦童年
Ø 熟人作案居多,“不和陌生人说话”已不是万全之策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对儿童性侵害要坚持零容忍。特别是家长和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性教育,普及性知识,从理念和细节入手,尽早地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父母应该意识到,涉及儿童性侵害的案件中,侵害者多是孩子认识的人。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1]显示, 2016年,媒体公开的儿童性侵害(14岁以下)案件为433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个孩子被性侵。考虑到隐案比例(公开案件与隐藏案件的比例)高达1:7,这意味着实际发生的案件应大于3000起,而其中近七成为熟人作案。他们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与孩子认识并有机会接触他们。约60%~70%的涉及恋童癖的儿童性虐待案件中,罪犯的身份是亲戚、邻居、家庭的朋友、老师、教练、男性神职人员或与孩子有定期接触的人。
Ø 预防性侵,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在儿童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预防儿童性侵,家长该如何做呢?
1. 首先,家长要在平日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孩子“最信赖的那个人”。
2. 家长自身不能羞于谈“性”,对孩子提出的任何有关“性”的话题要正确引导,科学解答,不可置之不理或逃避。
3. 不要将孩子的裸露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
4. 教会孩子辨别“安全触摸”和“危险触摸”。安全触摸:例如与家人拥抱,和小伙伴们击掌,父母在旁边的情况下,医生对身体的检查等。危险触摸:别人触摸身体的隐私部位,即穿泳衣时遮住的地方,不要让别人触摸到。或者别人叫你去摸他的这些地方,也不可以。
5. 告诉孩子,哪些是遭受性侵犯的行为:如危险触摸,观看带有身体裸露的人像图片、视频,强行亲吻等。
6. 告诉孩子,隐私部位只有爸爸妈妈、特别亲近的看护者和医生可以看,而他们也只能在帮你洗澡、擦屁屁、换衣服或看医生时才可以看。其他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可以!要对别人的奇怪要求,勇敢说“不”。
7. 告诉孩子,如果遭受了侵犯,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家长,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够讲出来,爸爸妈妈会帮助你。
8. 告诉孩子,一旦遭到侵害,在公共场所可以大声呼救,或者摔破东西来引起他人注意,逃离并寻找安全处所。
而面对被性侵过的孩子,家长们更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接纳与关怀:
1. 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愧疚感和精神压力,告诉孩子这件事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侵犯他们的坏人。
2. 及时报警,保存证据。
3. 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4. 带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5. 尽可能屏蔽周围的舆论,以免再次造成伤害。
儿童性侵离我们并不遥远,面对儿童性侵事件时,多一个人站出来保护孩子,社会就多了一份安全。邪恶盛行是因为善良者的沉默。永远不要觉得性教育过早,那些黑暗处的犯罪之手随时都可能出现。
[1]调查报告中,性侵儿童案件统计部分,数据来源于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案件(包括各级检察院、法院的官方网站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我 是 华 丽 丽 的 分 割 线——
《学姐来了》有福利!
本期留言的童鞋有福了!留言前10位的童鞋,将获得中国数字科技馆限量定制望远镜一个!限量、定制呦!第11~20位留言的童鞋,每人获得中国科技馆门票一张!怎么样,是不是心动了?赶紧在下面留言吧,获奖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学姐来了》如约而至,初次见面,学姐本应准备好科学美味和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唠唠嗑,可这一期的“食材”却稍显苦涩,因为学姐要和大家聊一个不那么轻松的话题——恋童癖。口味不重,请大家科学赏文。
正文共3759字,完整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中长文恐惧症”患者,可以阅读30s的“学姐笔记”。
学姐笔记:
1. 恋童癖,属于性变态类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强烈的性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并且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2. 恋童者数量不可小觑,全球范围内,男性恋童癖患者大约有7000万人。
3. “恋童”有很大可能是天生的,并且“恋童”本身会伴随恋童者的一生,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
4. 恋童者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煎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抑制自己的欲望。
5. 研究发现,无论采取了何种方式,大多数具有恋童倾向的人都为实现其性欲望采取了实际行动。
6. 恋童癖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极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这才是恋童癖最可怕之处。
7. 涉及儿童性侵害的案件中,多为熟人作案。
8. 性教育和安全保护教育永远不嫌早。
Ø 回顾
Chester Bennington上吊自杀的消息爆出已有一段时间,围绕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也渐渐散去,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家也在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中寻找着新的话题谈资。可这场自杀事件却对学姐造成了内伤,久久不能平静,这并非因为学姐是林肯公园的铁杆粉,而是这场自杀事件背后的某些原因让人不得不严肃起来。据了解,Chester Bennington幼年时曾遭成年男子性侵(也有资料显示,他在7岁时开始遭受朋友的性侵犯),让他一直有轻生念头。在2008年Kernag杂志的采访中,他回忆说:“开始他们只不过是动手动脚,但越来越暴力。我开始被打,被逼着做一些我不愿意的事情。”幼时遭受性侵带给他的痛苦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好转,Chester多年来的药物与酒精成瘾问题也与此不无关系。
Chester Bennington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段,媒体又爆出了“2013年《超级演说家》的全国季军许豪杰疑似为恋童癖”的消息,舆论一片哗然。关于许豪杰是否真的是恋童癖,学姐在这里不作任何的判断和评述,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件事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词——恋童癖。但若你由此得出“恋童癖离娱乐圈更近”这样的结论,那学姐只能说你too young too simple了。事实上,有恋童癖或具有恋童癖倾向的人,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有研究表明,高达9%的男性曾幻想过和幼年儿童发生性行为,而据计算男性恋童癖者在人口中占比约1%,这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量大约是7000万!
Ø 恋童是癖还是病?
大部分人对“恋童癖”的感觉基本都是厌恶、恶心、不齿,认为这是个人的一种不正常的恶趣味或性癖好。但少有人知道恋童癖其实是一种病。让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恋童癖”:
恋童癖,属于性变态类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强烈的性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并且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1.在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恋童”,一种是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另一种是作为“精神障碍”的恋童。当一个人对儿童(通常是13岁及以下)有一种强烈的“性趣”,但这种“性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也没有影响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并且他们从未对儿童实施过实际的性行为/性骚扰,这就仅仅是一种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是一种不典型的人类行为,但并不是精神障碍。
2.而如果一个人对儿童的强烈“性趣”持续了6个月以上,且满足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任意一条,才会被诊断为“恋童障碍”,也就是一种精神疾病。①这种“性趣”给TA带来了内疚、焦虑、羞耻、孤独等感受,并且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功能;②TA曾经真的实施过相关的性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6岁以上的人(且比欲望的对象至少大5岁)才有可能获得恋童障碍的诊断。
(当然,这个手册中的部分标准尚存在争议,手册的编写组织美国心理协会也表示会在未来发布的: DSM-5更新版中进行部分内容的调整。)
Ø 天生的恋童,无法治愈的痛苦
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有人坚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恋童,只要寻求医生的帮助积极治疗就能够治愈。可是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恋童,有很大可能性是天生的,并且“恋童”本身会伴随恋童者的一生,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
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成瘾和精神健康中心(CAMH)的詹姆斯·康托和他的同事们于2008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恋童癖患者的大脑结构与众不同,并且一些身体性状也和常人不同。2015年再次发布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细化了恋童癖的大脑结构特征:恋童癖患者大脑中的白质少于常人。
这意味着,有些人天生就是恋童癖患者,恋童并不是他们的自主选择。由于恋童者的性偏好无法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轻易示人。每天生活在面具下的人生充满了煎熬与折磨,曾经有一位名叫David Goldberg的恋童癖患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拥有爱的人,如果可以,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痛恨自己恋童取向的恋童癖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这也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Ø 一次兽行,一辈子的恐惧
尽管如此,恋童癖患者的这些来自本能的欲望并不能成为他们实施不轨性行为的借口。他们由于恋童所带来的精神痛苦、社会生活功能损害是可以通过治疗被改善的。那些对儿童有不良行为的恋童障碍患者,也能够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果有人看过韩国电影《素媛》或《熔炉》(心理素质不佳的人建议回避这两个电影,学姐看完之后整整难过了一个月),就应该再也忘不了剧中遭受性侵的小女孩那绝望的令人心痛的眼神,也会对恋童癖这个群体有更深的思考。虽然现在“恋童癖”这个群体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但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研究发现,无论采取了何种方式,大多数具有恋童倾向的人都为实现其性欲望采取了实际行动。典型行为包括:对儿童裸露自己的身体,观看裸身的儿童,当儿童的面手淫自慰,或触摸儿童的生殖器。性交并非典型。更有甚者,会通过虐待的方式殴打、蹂躏年幼的孩子以满足自己的性欲。
电影《素媛》剧照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儿童性侵案的比率为12.7%。一个成年混蛋的一次兽行,会导致一个无辜孩子一辈子的恐怖回忆。儿童遭受性侵后,大多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轻者会因此拒绝与外界交流,孤独自闭。重者会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身亡。
Ø 恋童≠性侵儿童,但儿童却会因恋童癖而遭受伤害
但我们也要注意:儿童性侵犯罪者和恋童癖之间并不是等号关系,儿童性侵犯罪者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恋童癖患者。恋童癖本身并不是犯罪,甚至从某种角度看,他们由于“恋童”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煎熬还会让人感到同情,但他们的这种性倾向会给“儿童色情利益链”提供源动力。不法分子会利用恋童者的心理及生理需要,对儿童进行猥亵、侵害等违法行为,从而制作、传播儿童色情影片,不断激活儿童色情产业链的运转。也就是说,恋童癖极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这才是恋童癖最可怕之处。
而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被侵害的对象是弱小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更为强壮和邪恶的侵犯者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反抗能力,由此产生的无力感使他们再度被侵犯时,内心会放弃反抗,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性侵害幸存者安娜·卢卡斯回忆她的噩梦童年
Ø 熟人作案居多,“不和陌生人说话”已不是万全之策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对儿童性侵害要坚持零容忍。特别是家长和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性教育,普及性知识,从理念和细节入手,尽早地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父母应该意识到,涉及儿童性侵害的案件中,侵害者多是孩子认识的人。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1]显示, 2016年,媒体公开的儿童性侵害(14岁以下)案件为433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个孩子被性侵。考虑到隐案比例(公开案件与隐藏案件的比例)高达1:7,这意味着实际发生的案件应大于3000起,而其中近七成为熟人作案。他们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与孩子认识并有机会接触他们。约60%~70%的涉及恋童癖的儿童性虐待案件中,罪犯的身份是亲戚、邻居、家庭的朋友、老师、教练、男性神职人员或与孩子有定期接触的人。
Ø 预防性侵,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在儿童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预防儿童性侵,家长该如何做呢?
1. 首先,家长要在平日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孩子“最信赖的那个人”。
2. 家长自身不能羞于谈“性”,对孩子提出的任何有关“性”的话题要正确引导,科学解答,不可置之不理或逃避。
3. 不要将孩子的裸露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
4. 教会孩子辨别“安全触摸”和“危险触摸”。安全触摸:例如与家人拥抱,和小伙伴们击掌,父母在旁边的情况下,医生对身体的检查等。危险触摸:别人触摸身体的隐私部位,即穿泳衣时遮住的地方,不要让别人触摸到。或者别人叫你去摸他的这些地方,也不可以。
5. 告诉孩子,哪些是遭受性侵犯的行为:如危险触摸,观看带有身体裸露的人像图片、视频,强行亲吻等。
6. 告诉孩子,隐私部位只有爸爸妈妈、特别亲近的看护者和医生可以看,而他们也只能在帮你洗澡、擦屁屁、换衣服或看医生时才可以看。其他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可以!要对别人的奇怪要求,勇敢说“不”。
7. 告诉孩子,如果遭受了侵犯,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家长,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够讲出来,爸爸妈妈会帮助你。
8. 告诉孩子,一旦遭到侵害,在公共场所可以大声呼救,或者摔破东西来引起他人注意,逃离并寻找安全处所。
而面对被性侵过的孩子,家长们更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接纳与关怀:
1. 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愧疚感和精神压力,告诉孩子这件事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侵犯他们的坏人。
2. 及时报警,保存证据。
3. 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4. 带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5. 尽可能屏蔽周围的舆论,以免再次造成伤害。
儿童性侵离我们并不遥远,面对儿童性侵事件时,多一个人站出来保护孩子,社会就多了一份安全。邪恶盛行是因为善良者的沉默。永远不要觉得性教育过早,那些黑暗处的犯罪之手随时都可能出现。
[1]调查报告中,性侵儿童案件统计部分,数据来源于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案件(包括各级检察院、法院的官方网站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我 是 华 丽 丽 的 分 割 线——
《学姐来了》有福利!
本期留言的童鞋有福了!留言前10位的童鞋,将获得中国数字科技馆限量定制望远镜一个!限量、定制呦!第11~20位留言的童鞋,每人获得中国科技馆门票一张!怎么样,是不是心动了?赶紧在下面留言吧,获奖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