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食品标签的重要性,开始学这通过食品标签来对预包装食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那么,看似简单的食品标签里,其实隐藏着哪些小秘密呢?
配料表的顺序有讲究
在营养成分看起来差别不大的时候,一种配料表写着“可可脂,可可粉,白砂糖……”和一种写着“白砂糖,果葡糖浆,可可脂,可可粉”的巧克力,你会认为是一样的吗?根据国家标准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的原则,这意味着,第一种巧克力的主要配料是可可脂和可可粉,而第二种巧克力则是糖为主要成分。在提倡减少糖摄入量的今天,何优何劣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看营养表签之前先看份量
很多人在挑选薯片、薯条糖果、饼干之类的传统意义上“高热量、低营养素密度”的食品时,会格外关注营养成分表,并刻意挑选那些“看起来”能量低、脂肪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低的产品。但是在此之前,你一定不要忽略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看看营养成分表上“每份”所代表的克数。通常情况下,也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做法是以100g或100mL为“每份”的单位对营养成分进行统计,也就是说,大多数食品的统计意义是“每100g/100mL该食品中含有能量、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但“每份”有的时候也会被食品企业定义为更小的数值,比如50g/50mL或者38g/38mL。如果你看到一包薯片的钠含量超低,或者某种饮料的糖含量很少而你喝起来却比较甜的话,可以看看是不是统计的“每份”的克数变小了。
这张图片说明:那么像这样把“每份”的含量扩大到445mL又是为了什么呢?
聪明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样可以显示出一瓶该产品就能满足人体全天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满足程度达到100%哦。
不要被“零”和“低”迷了双眼
同样处于健康的考虑,很多人喜欢选择包装或者标签上写着“0脂肪”或者“低糖”甚至“0添加”的产品。但是首先,“0”并不表示“没有”,食品标签里的“0”只是代表该种营养素含量太少,用实验仪器检测不出来。这个“检测不出来的”值大概是多少呢?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显示,当食物的总能量≤17千焦、脂肪≤0.5 g、饱和脂肪≤0.5 g、反式脂肪酸≤0.3 g、胆固醇≤5 mg、碳水化合物≤0.5 g等情况出现时,可以在营养标签中的数字标为“0”。
其次,某一种营养素含量为0并不代表这种食物就一定健康。比如常见的“0脂肪”饮料,其中的糖含量可能很高;而“低糖”或者“无糖”产品,其脂肪的含量不会太低。很多时候,如果你满怀希望地购买了 “无糖”的A食品和 “0脂肪”的B食品组合,并计划大吃一顿的时候,很可能你吃进肚子里的,其实是“高脂肪”的A食品和“高糖”的B食品组合,事与愿违。
至于“0添加”,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比如一些纯植物型的产品,例如植物蛋白饮料、果汁等,会写着“0胆固醇”,但实际上植物中本身就没有胆固醇,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原料中。而所以“添加剂”的“0添加”,比如一些利乐砖包装的饮品,因为采用了超高温瞬时灭菌的工艺,无需添加剂也能在保存期内保证产品品质,实际上也无从谈起“添加”一说。
作者: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