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诺贝尔奖,我总是会不由自主想起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同时也是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这位受人尊敬的化学家在1895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目前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获奖的人都是在各自领域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每年的颁奖典礼均会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医疗领域,颁发的主要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该奖项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会负责评选,提名一般在每年2月1日前截止,约10月前后公布获奖人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
1.生命的本质—DNA双螺旋结构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詹姆斯·杜威·沃森、佛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三位教授,感谢他们揭开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关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遗传信息是如何转录和传递的,各国专家提出过不同的假设。沃森教授生理学基础扎实,而克里克思维开阔,在物理学方面领悟力极高,两人优势互补,结合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大胆的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初步揭开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为后来的遗传信息的破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对于生命起源和本质的研究,逐渐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生命信息是通过遗传密码来传递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遗传信息的转录:先拆开DNA分子的双螺旋链,合成信使RNA(mRNA)。②遗传信息的传递:信使RNA从核内向细胞质移动,与核糖体结合。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③氨基酸的转移:转移RNA(tRNA)与特定氨基酸结合,结合后被转移到核糖体上。④遗传密码的翻译和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一边往信使RNA上移动,一边解读其密码,使携有互补碱基的转移RNA顺序与其结合。按信使RNA的遗传信息排列的氨基酸与核糖体结合成为蛋白质。完成转移任务的转移RNA将脱离信使RNA。
2.第一位中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
青蒿,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其性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因此,在抗疟疾的传统药方中,经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通常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1962年,屠呦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接受中国中医研究院赋予的抗疟药研究任务,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随后,不断深入研究,终于研究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普通青蒿素10倍),为疟疾的治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因此,2015年,由于屠呦呦在青蒿素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在医学发展的历程中,无数专家、学者前赴后继,贡献着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沃森教授、克里克教授、屠呦呦教授是他们其中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奉献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才会有许许多多造福人类健康的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医学技术成果的背后,是经历了无数失败后仍然坚持的恒心。也许就像医学生誓词里写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功能神经外科硕士小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