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三)
2016-06-24 15:00:27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三)
■ 文/夏小龙
情报船建造
除了一些主战舰艇,目前俄罗斯造船工业也在为俄罗斯海军建造一些军辅船,其中一款电子情报收集船尤其值得关注。这款被称作18280型的电子情报收集船由位于圣彼得堡的冰山设计局设计,该设计局长期从事破冰船以及一些特种船舶的设计。
18280与俄罗斯情报船队 18280船长95米、宽16米、吃水4米。在武器方面,苏联时期的类似船舶都采用SA-N-5近程防空导弹和AK-630近防火炮相结合的自卫方式,而18280只有简单的一门改进型AK-630M 近防火炮。18280的首舰“尤里·伊万诺夫”号于2004年在北方造船厂铺设龙骨。与其它俄海军在建舰艇一样,它的建造进度也严重滞后。据最新的计划,它将于2012年8月前下水,并在明年年底进入北方舰队服役。除了首舰之外,目前还没有其它的建造计划公开,不过简氏的消息认为未来太平洋舰队也将获得一艘该型情报船。
正在建造中的18280 型情报船首舰“尤里·伊万诺夫”号。上为18280型的线条图
▶在22350 的建造进度无法满足海军的需求,海军决定采购可以迅速获得的11356M型护卫舰
18280是苏联解体后全新设计的一款情报船,它将集电子信号情报收集、通信支援、指挥控制、电子对抗以及训练等多重功能于一身。苏联海军曾拥有一只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情报船队,但苏联解体后大量情报船由于达到服役期和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而退役,目前俄海军只剩下了以1824型和864型为核心的11艘情报船,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的,目前已逐步老化。18280 出现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更新换代,不过它更是俄军正在进行的信息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C4ISTAR能力 在俄军近年来进行的军事改革中,打造全新的C4ISTAR(即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能力是其中的重点,这种能力建设将能够直接提高精确武器的打击效果、电子对抗水平以及优化军队的组织架构和指挥效率,并最终将军队带入到以网络中心战为核心的现代作战环境中。
具体到俄罗斯海军,目前重点是提高情报收集、电子战、侦察以及目标获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水面舰艇、潜艇、有人和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卫星等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来实现。除了以18280为代表的情报船队,俄海军还在改进现有的空中侦察/巡逻机队,如伊尔-38和图-142。升级后的伊尔-38N提升了执行电子情报收集的能力,未来以图-214为平台的新一代特种用途飞机也将加入海军。用新的Lia⁃na卫星系统替代老式的海洋侦察与电子情报卫星,如US-PU海上侦察卫星和“Tselina”系列电子情报侦察卫星。新无人机平台和岸基海上探测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特别要强调的是,俄罗斯海军未来必将回归大洋,如果没有配套的侦察、情报和目标获取体系,那么即便是拥有一支强大远洋舰队,也可能成为无头苍蝇。从这个角度看,以18280型情报船为代表的侦察、情报和目标获取体系的建设,不但是对海对陆攻击力量的倍增器,更是在为俄海军重返大洋做准备。
▶Monolit-B海上目标探测装置,可以看作是俄海军侦察、情报以及目标获取体系的一部分
大型舰艇路在何方?
俄罗斯海军在建的两款主要水面作战舰艇仍是立足近海作战兼顾远海。根据俄罗斯国家战略以及政府赋予的使命,俄海军重归大洋毋庸置疑。一支远洋海军不可缺少的是大型水面舰艇,其中最为关键的自然是航母和与之配套的战斗群。
前途未明的航母 关于俄罗斯航母,即便是苏联解体后最困难的时期,俄国内也从未间断过对它的讨论。然而至今关于俄航母的发展计划,仍没有明确的定论。
首先,关于俄罗斯海军对航母的认识。在俄海军看来航母战斗群并非只是简单的航母自身,而是一支强大的联合作战力量,是一支进攻型军队的组成部 分,它必须能够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同时俄海军认为,目前它们在导弹防御、空天防御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航母战斗群将会是导弹防御和空天防御体系的一个 组成部分。
其次,技术细节方面。在航母技术论证方面,俄罗斯一直都没有停止,按照俄海军司令的说法,航母的技战术指标和基本设计要在2011 年年底前完成。而从2011年年底至今,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息谈到俄航母的技术信息,未来俄航母具体是何模样,还是未知数。
最后,关于俄海军何时能够得到航母,也是一个未知数。目前俄罗斯在航母上的动作依然停留在设计阶段,至于具体的生产目前还无从谈起。俄前任海军司令维索茨基曾表示,“运气好的话航母可能会在2020 年铺设龙骨”。同时他表示,如果要建造航母的话最好是能有一个独立的财政项目来支持,因为在现行的军事采购预算的框架内采购航母几乎是不可能的。俄罗斯造船工业的领导人也表示,航母的具体建造工作要到2017 年才能确定。因此,即便不考虑俄罗斯国防采购的拖沓作风,在目前谈论俄罗斯航母的建造仍然为时尚早。
“光荣”级巡洋舰使用的SS-N-12 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550 千米,但如果缺乏侦察、情报以及目标获取体系的支持,其威力将无从发挥
新型驱逐舰呼之欲出 相比于航母发展的遥遥无期,大型远洋作战舰艇的建造则已经出现端倪。
不久前维索茨基宣布,新一代远洋驱逐舰的技术设计方案将于2012年确定。除了稳步推进的设计工作,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也已经列入到北方造船厂的工作日程当中,一些与之相关的配套工作已陆续展开。北方造船厂将船台的宽从24.5米扩大到27.5米,长从160米扩大到了180米,这样的船台已经可以满足巡洋舰的建造需求。而且维索茨基也曾表示,新一代驱逐舰有90%的可能采用核动力装置。就目前来看,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俄新一代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将能够按计划推进。
标准化发展
俄罗斯在建舰艇体现了俄罗斯舰艇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舰艇设计逐渐呈现标准化发展,最突出的是武器装备的统一。不只是22350 与20380/20385在主要装备上统一,其它一些在建的舰艇,如11356M、11661K 以及20361 型“布扬”M级炮艇等各级别舰艇的部分武器也都与22350/20380/20385一样,如3S14垂直发射装置,这些舰艇都将用它发射“俱乐部”系列导弹。这也是俄军方对装备发展的硬性要求。
这种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从军方角度看可以减少后勤维护的成本与难度,对造船厂也是大有裨益。标准化的武器装备可以大大减小新型舰艇建造的难度。可以推断,通过在22350/20380/20385上的实践,未来俄海军新一代驱逐舰的建造必将顺利不少。
随着大量舰艇的投入建造,现在俄罗斯的造船工业也逐渐步入正轨,但俄国内的整体国防工业和科研单位的境况仍需进一步改善。作为一个整体,俄罗斯造船工业要完全摆脱苏联解体后的阴影仍需时日。




- 5
- 3
- 167
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三)
2016-06-24 15:00:27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三)
■ 文/夏小龙
情报船建造
除了一些主战舰艇,目前俄罗斯造船工业也在为俄罗斯海军建造一些军辅船,其中一款电子情报收集船尤其值得关注。这款被称作18280型的电子情报收集船由位于圣彼得堡的冰山设计局设计,该设计局长期从事破冰船以及一些特种船舶的设计。
18280与俄罗斯情报船队 18280船长95米、宽16米、吃水4米。在武器方面,苏联时期的类似船舶都采用SA-N-5近程防空导弹和AK-630近防火炮相结合的自卫方式,而18280只有简单的一门改进型AK-630M 近防火炮。18280的首舰“尤里·伊万诺夫”号于2004年在北方造船厂铺设龙骨。与其它俄海军在建舰艇一样,它的建造进度也严重滞后。据最新的计划,它将于2012年8月前下水,并在明年年底进入北方舰队服役。除了首舰之外,目前还没有其它的建造计划公开,不过简氏的消息认为未来太平洋舰队也将获得一艘该型情报船。
正在建造中的18280 型情报船首舰“尤里·伊万诺夫”号。上为18280型的线条图
▶在22350 的建造进度无法满足海军的需求,海军决定采购可以迅速获得的11356M型护卫舰
18280是苏联解体后全新设计的一款情报船,它将集电子信号情报收集、通信支援、指挥控制、电子对抗以及训练等多重功能于一身。苏联海军曾拥有一只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情报船队,但苏联解体后大量情报船由于达到服役期和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而退役,目前俄海军只剩下了以1824型和864型为核心的11艘情报船,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的,目前已逐步老化。18280 出现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更新换代,不过它更是俄军正在进行的信息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C4ISTAR能力 在俄军近年来进行的军事改革中,打造全新的C4ISTAR(即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能力是其中的重点,这种能力建设将能够直接提高精确武器的打击效果、电子对抗水平以及优化军队的组织架构和指挥效率,并最终将军队带入到以网络中心战为核心的现代作战环境中。
具体到俄罗斯海军,目前重点是提高情报收集、电子战、侦察以及目标获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水面舰艇、潜艇、有人和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卫星等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来实现。除了以18280为代表的情报船队,俄海军还在改进现有的空中侦察/巡逻机队,如伊尔-38和图-142。升级后的伊尔-38N提升了执行电子情报收集的能力,未来以图-214为平台的新一代特种用途飞机也将加入海军。用新的Lia⁃na卫星系统替代老式的海洋侦察与电子情报卫星,如US-PU海上侦察卫星和“Tselina”系列电子情报侦察卫星。新无人机平台和岸基海上探测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特别要强调的是,俄罗斯海军未来必将回归大洋,如果没有配套的侦察、情报和目标获取体系,那么即便是拥有一支强大远洋舰队,也可能成为无头苍蝇。从这个角度看,以18280型情报船为代表的侦察、情报和目标获取体系的建设,不但是对海对陆攻击力量的倍增器,更是在为俄海军重返大洋做准备。
▶Monolit-B海上目标探测装置,可以看作是俄海军侦察、情报以及目标获取体系的一部分
大型舰艇路在何方?
俄罗斯海军在建的两款主要水面作战舰艇仍是立足近海作战兼顾远海。根据俄罗斯国家战略以及政府赋予的使命,俄海军重归大洋毋庸置疑。一支远洋海军不可缺少的是大型水面舰艇,其中最为关键的自然是航母和与之配套的战斗群。
前途未明的航母 关于俄罗斯航母,即便是苏联解体后最困难的时期,俄国内也从未间断过对它的讨论。然而至今关于俄航母的发展计划,仍没有明确的定论。
首先,关于俄罗斯海军对航母的认识。在俄海军看来航母战斗群并非只是简单的航母自身,而是一支强大的联合作战力量,是一支进攻型军队的组成部分,它必须能够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同时俄海军认为,目前它们在导弹防御、空天防御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航母战斗群将会是导弹防御和空天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技术细节方面。在航母技术论证方面,俄罗斯一直都没有停止,按照俄海军司令的说法,航母的技战术指标和基本设计要在2011 年年底前完成。而从2011年年底至今,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息谈到俄航母的技术信息,未来俄航母具体是何模样,还是未知数。
最后,关于俄海军何时能够得到航母,也是一个未知数。目前俄罗斯在航母上的动作依然停留在设计阶段,至于具体的生产目前还无从谈起。俄前任海军司令维索茨基曾表示,“运气好的话航母可能会在2020 年铺设龙骨”。同时他表示,如果要建造航母的话最好是能有一个独立的财政项目来支持,因为在现行的军事采购预算的框架内采购航母几乎是不可能的。俄罗斯造船工业的领导人也表示,航母的具体建造工作要到2017 年才能确定。因此,即便不考虑俄罗斯国防采购的拖沓作风,在目前谈论俄罗斯航母的建造仍然为时尚早。
“光荣”级巡洋舰使用的SS-N-12 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550 千米,但如果缺乏侦察、情报以及目标获取体系的支持,其威力将无从发挥
新型驱逐舰呼之欲出 相比于航母发展的遥遥无期,大型远洋作战舰艇的建造则已经出现端倪。
不久前维索茨基宣布,新一代远洋驱逐舰的技术设计方案将于2012年确定。除了稳步推进的设计工作,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也已经列入到北方造船厂的工作日程当中,一些与之相关的配套工作已陆续展开。北方造船厂将船台的宽从24.5米扩大到27.5米,长从160米扩大到了180米,这样的船台已经可以满足巡洋舰的建造需求。而且维索茨基也曾表示,新一代驱逐舰有90%的可能采用核动力装置。就目前来看,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俄新一代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将能够按计划推进。
标准化发展
俄罗斯在建舰艇体现了俄罗斯舰艇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舰艇设计逐渐呈现标准化发展,最突出的是武器装备的统一。不只是22350 与20380/20385在主要装备上统一,其它一些在建的舰艇,如11356M、11661K 以及20361 型“布扬”M级炮艇等各级别舰艇的部分武器也都与22350/20380/20385一样,如3S14垂直发射装置,这些舰艇都将用它发射“俱乐部”系列导弹。这也是俄军方对装备发展的硬性要求。
这种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从军方角度看可以减少后勤维护的成本与难度,对造船厂也是大有裨益。标准化的武器装备可以大大减小新型舰艇建造的难度。可以推断,通过在22350/20380/20385上的实践,未来俄海军新一代驱逐舰的建造必将顺利不少。
随着大量舰艇的投入建造,现在俄罗斯的造船工业也逐渐步入正轨,但俄国内的整体国防工业和科研单位的境况仍需进一步改善。作为一个整体,俄罗斯造船工业要完全摆脱苏联解体后的阴影仍需时日。
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二)
■ 文/夏小龙
22350建造进度滞后
应该说20380/20385轻型护卫舰是俄罗斯海军在困难时期进行战略收缩,将主要作战区域定位在近海的产物。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步复苏,俄海军对远洋舰艇的需求再度提上了议程。在此环境下22350型护卫舰也就应运而生,22350的设计方案于2003年初步确定,2005年完成。满载排水量达到4 500吨,在立足近海作战的前提下也能够执行远洋任务,这也是中近期俄海军面临的使命。
从船体设计上看,22350借鉴了出口印度的11356型“塔尔瓦”级护卫舰上的一些特点,但整体设计更加出色。设计思路与20380/20385一样强调多用途性,但由于吨位已经翻了一番,因此22350的武器装备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不少,总体布置也更加游刃有余。
主要武器包括一套3K96中远程防空系统、一座A-192M型单管130毫米主炮,2座“棕榈树”弹炮合一近防系统、2座8联装的UKSK垂直发射装置以及搭载2架卡-27系列直升机。根据最初的2011-2020国家装备采购计划,俄罗斯海军将采购6艘22350,但最新消息显示这个数量可能已经提高到了8艘,最终采购数量将达到20艘。
▶正在建造的22350型护卫舰3号舰
▶3S14 型通用垂直发射装置,目前俄海军在建的22350、20385、11356M、11661K以及21631 等水面舰艇都采用了这款垂发装置,是俄罗斯海军舰艇标准化的典型代表
3K96 中远程防空系统是22350 上最值得关注的武器系统。它的研制始于1991 年,中间由于资金问题几度中断,直至2011年,研制工作仍未完成。3K96主要由Poliment四面阵相控阵雷达系统和2座14联装“堡垒”垂直发射系统组成,其中雷达系统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这也是目前整个系统难度最大的地方。由于雷达系统研制进度的滞后,最终影响到了22350的整体建造进度。
另外,3K96 使用的导弹也值得关注。22350 所使用的“堡垒”与20380/20385完全一样,也将用于发射9M96系列导弹。9M96系列导弹与法国“紫菀”系列同属第四代防空导弹,两者设计理念颇为相似,9M96系列的性能或许还要优于后者。
在未来,“ 堡垒”还将能够使用9M100 近程防空导弹,采用无弹翼布局,弹径较小,原来“堡垒”的9M96导弹发射单元将能够容纳4 枚。按计划,9M100的研制工作将在未来4年完成。届时,22350将以一款多用途战舰的定位达到与部分西方专用防空护卫舰相当的防空能力。
22350 首舰于2006 年铺设龙骨,2010年下水,预计将于2013年11月服役。而按照原定计划,22350要在2009年服役,并在2015年前采购20艘。不可否认,俄海军当初的计划有些天方夜谭,不过也反映出配套系统无法跟上的问题。因为Poliment雷达研制进度的落后,不仅使得22350的下水日期延后,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这种情况在俄罗斯的其它工业部门也不鲜见。如人们所熟知的S-400,虽然现在已经服役,但并非是“全状态”的S-400。S-400的真正精华在于全新的9M96系列第四代防空导弹和射程达到400千米的40N6超远程防空导弹,目前这两款均未在S-400防空系统上使用。
目前俄罗斯的国防订单普遍存在着拖延情况,其根本原因除了资金,更需要时间解决人才等相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整个国防工业体系的复苏仍然任重而道远。
由于22350建造进度的严重滞后,加上海军对新型舰艇的迫切需求,俄罗斯海军决定采购6艘11356M型护卫舰交给黑海舰队。近年来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黑海舰队所面临的压力也日趋加重,但大量老式舰艇的退役使得其战斗力严重不足。除了11356M之外,最近俄罗斯海军决定采购的6艘升级版“基洛”级潜艇可能也将悉数加入黑海舰队。11356M是出口印度的“塔尔瓦”级护卫舰的俄军自用版,所能执行的任务与22350类似。由于已经有出口的大量建造经验,11356M的建造进度将得到保证,按计划在22350首舰服役之前很可能已经有2艘11356M服役。同时,批量生产的11356M在价格上也较为低廉,据称其与22350的造价分别为100亿卢布和160亿卢布。有意思的是,由于出口武器在价格和生产进度方面的优势,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模式已经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国防采购的一个重要标签,苏-30SM/苏-27SM3 多用途战斗机、“铠甲”S1防空导弹、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以及06363型潜艇的采购皆是如此。
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一)
■ 文/夏小龙
俄罗斯海军与国家一起,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后,直到21世纪初情况才有所好转。世纪之初,俄罗斯海军开始了大批新型舰艇的开工、建造、下水,10余年后的今天,情况究竟如何呢?
20380家族的繁衍
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俄海军的中坚力量,20380型轻型护卫舰是目前俄罗斯在建舰艇中规模最大的,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款开工建造的新型主战舰艇。20380 的设计实际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是俄罗斯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也正因为如此,20380的出世对那时候的俄罗斯船舶工业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
▶20380 主桅杆特写,由于20385 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其桅杆会显得更加粗壮
20380 的出现与造船工业 从船体设计上看,20380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出色的隐身设计与苏联时期的舰艇大相径庭。同时,20380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系列化发展的思路,因此它的设计布局为未来的改进升级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从设计理念上看,由于苏联解体后的严重财政危机,使得20380 设计之初就必须综合考虑将来俄海军的装备发展方向以及成本因素,摈弃了苏联时期舰艇设计用途较为单一的思路,强调多用途性成为20380设计的基本立足点,契合了现代军用造船的发展潮流。
20380 首舰于2001 年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厂铺设龙骨,2006年下水,并在2007年底服役。对于一款2 000吨级的舰艇,即便是首制舰,7年的建造周期也是十分漫长的(如果以切割首块钢板开始计算的话时间更长),2号舰的建造周期则增加到了8年,预计随后建造的3艘舰,建造周期也都将在7年以上。这样一个数字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制造业危机。虽然这种情况在整个俄罗斯国防工业都有,但在造船业显得尤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造船业的特点造成。
造船业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这三个特点于一身,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使这个造船体系垮塌。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的造船业首先从资金方面开始出现问题,进而使得工人流失和技术流失。这段时间内许多生产设备也逐渐老化。20380建造之初,恰好是整个造船工业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俄罗斯的动荡局面虽然有所改观,但建造资金尚无法得到保障,并且船厂本身严重的债务问题和技术力量重建,都使得20380的建造举步维艰。因此,20380的建造过程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俄罗斯造船工业重建的过程。
对于20380所强调的“多用途”性,一开始人们的印象或许还不深刻。首舰“守护”号的武器装备略显保守,一些武器甚至是苏联解体前的库存。不过这主要还是受限于当时其它配套的武器系统无法跟上。在已经服役的2号舰“机灵”号上,20380便已经开始了一些改进,3座4联装的“堡垒”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代替了首舰上的“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堡垒”用于发射9M96系列防空导弹,它的加入使得20380具备了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加上新型电子对抗等新装备的应用,使得整体作战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个改进型号在外界也被称作20381,不过从“机灵”号内部的铭牌来看,其型号仍为20380(下文称为升级版20380)。不过截至去年,9M96导弹仍未完成国家试验,也就是说已服役20380型2号舰在服役之后面临的是无弹可用。
目前北方造船厂仍有2艘升级版的20380在建造当中,远东阿穆尔造船厂也有2艘在建,其中第2艘“轰鸣”号于2012年4月份开工,可以肯定的是这艘也将采用升级版20380的配置。
▶“轰鸣”号下水仪式中展示的22385型护卫舰效果图
突飞猛进的20385 虽然升级版的20380整体水平已经提高不少,但这对意在系列化发展的20380来说,仍只是开始。2012年2月1日,22350型护卫舰3 号舰“ 戈洛弗柯海军上将”号和20385型轻型护卫舰首舰“回荡”号同时在北方造船厂铺设龙骨。同时为2艘2个级别的舰艇铺设龙骨在苏联解体后还是首次,这也从侧面反应出目前俄罗斯造船工业正在逐步复苏。
由于9M96 系列导弹的试验工作尚未完成,因此2011 年服役的“机灵”号可能无弹可用。左图为”机灵“号前甲板特写,A-190M 主炮和”堡垒“垂直发射系统清晰可见
▶20380系列2号舰“机灵”号,相比于首舰,防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0385 是20380 的进一步改进型,也是整个20380系列的标准生产型号。它应用了近年来俄罗斯军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北方造船厂的高层表示,“20380已经是近20年前的‘过时’设计了,要符合21世纪需求就必须对它的武器系统、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等进行全新设计”。从开工仪式上的效果图来看,相比于升级版20380只是在20380基础上更换一些装备,20385的变化则要大得多。它加大了船体以适应武器装备以及整体布局的较大变化,满载排水量也由20380的2 100吨增加到了2 300吨。反舰导弹取消了原20380舰体舯部2 座4 联装“天王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采用了新的8联装3S14/UKSK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布置于原“机灵”号布置“堡垒”垂发系统的位置。3S14可用于发射“俱乐部”和“宝石”系列导弹,以执行反潜、反舰以及对地攻击任务,未来可能将防空武器也整合到其中。原“堡垒”垂发系统的位置则后撤到了舰尾的直升机甲板,贴近机库门口的两侧各配置2 个4 联装“堡垒”垂直发射装置,比升级版20380增加了4个发射单元。新一代的Prosvet-M多用途干扰系统也将替代PK-10干扰装置。
除这些武器装备的变化之外,20385还有三个主要变化。其一,取消了原20380机库上方的后桅杆。这个后桅杆原计划用于布置电子对抗系统,但在目前的20380上,它们只有一些简单的天线,它的取消不会对原设计产生太大的影响。另外取消了原A-190M主炮的5P-10型火控雷达,主桅杆外形也发生较大变化。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385的动力系统。20385 虽然与20380 一样使用柴-柴联合动力,但由于海军对俄罗斯国产柴油动力装置性能不满,已经决定从德国的MTU公司引进同类设备以取代国内产品。
3K96 是22350 型护卫舰的重点,同时也可能用于下一代驱逐舰。3K96 研制的难点在于它的雷达,因为雷达研制进度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22350 的建造进度。图为22350主桅杆上的四面阵相控阵雷达特写
总体而言,20385的整体性能水平在同级别舰艇中已经名列前茅,作为一款旨在俄罗斯近海执行任务的多用途轻型舰艇,目前的20385已经可以很好地执行俄罗斯海军赋予的任务。根据最新调整的俄罗斯2011-2020国家装备采购计划海军部分,到2020年前俄罗斯海军将采购包括15艘20380/20385在内的35 艘轻型护卫舰。也就是说,除20380/20385 之外,俄罗斯还将研制和大规模建造另一款轻护,不过目前尚无关于这款新轻护的消息。
美国大兵手中又一把小利刃——“弹簧刀”巡飞弹
■ 文/柏席峰
据美国陆军披露,他们已经采购了75枚名为“弹簧刀”(Switchblade)的单兵巡飞弹,并且特种作战部队已将其成功用于实战。“巡飞弹”这个概念是美国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能在目标区上方进行“巡弋飞行”、“待机攻击目标”的新概念弹药。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无人机和导弹的结合,或者是带战斗部的无人机。这种新的攻击方式、弹药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美俄以英德法等国纷纷开展研究。“弹簧刀”的采购和投入实战,标志着国外首型具有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的单兵巡飞弹正式步入作战使用阶段,将来可能改变士兵的作战模式。
它的研制计划,始于2008年。为了让小规模部队,如班、排和特种作战分队等,在没有空中、地面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即时打击视距外目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宇航环境公司签订合同,要求该公司在其“炮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发“弹簧刀”单兵巡飞弹。此后,为了响应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陆军“卓越”机动中心这五家共同提出的对便携式非瞄准线精确打击能力的需求,军方又于2010年启动了“小型致命空中弹药系统”(Lethal Miniature Aeri⁃al Munition System,LMAMS)项目。
宇航环境公司的“炮射无人飞行器”
宇航环境公司就以他们的“弹簧刀”单兵巡飞弹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竞标。当时参加竞标的还有MBDA公司的“增程型战术榴弹”(TiGER),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T-RAM),美国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Point and Toss)小型弹药。2010年12月,“弹簧刀”在竞标中最终胜出,并在2011年6月获得生产合同。和普通的制导武器相比,它的成本只有约1万美元。别看价格低廉,“弹簧刀”却具有——
超前的作战性能
“弹簧刀”巡飞弹系统由发射器、巡飞弹及地面控制站等部分组成。巡飞弹是其中的核心,最大重量约1.36 千克,长度为360毫米。机身像一条切面面包,有前后两对弹翼折叠在下部,展开后翼展最大610毫米。“弹簧刀”巡飞弹以电动马达驱动尾部的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7.5米/秒,巡飞速度19.7米/秒,最大持续飞行时间50分钟,最大飞行高度为3 000米,射程最大可达39千米,精度为1米。
它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宇航环境公司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2001年开始联合研制的“炮射无人飞行器”(GLUAV),随后又结合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2005年开始研发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CCLR)的相关技术。从外形看,“弹簧刀”与炮射无人飞行器非常相似,但从作战使用概念来看,更接近后来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
“弹簧刀”小巧的外形结构设计,不仅方便携带,还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动力系统由电池、电动马达和双叶片螺旋桨构成,产生的噪音和热信号特征低,因此很难探测和识别,可以对目标进行近距离跟踪和侦察,提高了打击的隐蔽性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
MBDA公司的TiGER巡飞弹(下)采用充气机翼,发射重量1.4 千克。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小型弹药(右上)采用手抛发射,但其续飞时间只有三分钟。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右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经过改进的40 毫米杀伤/爆破榴Prioria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小牛”微型无人机平台。后者已经在加拿大军队中服役。
“弹簧刀”的头部安装导引头,其后是战斗部和处理器等电子部件。弹体中部靠近重心的位置为GPS 天线和GPS接收机,后部为电池、功率调节电路和动力组件。机身壳体采用GPS信号可以顺利穿透的材料,以免影响接收效果。弹体上总共有三根天线,分别为上行数据链天线、下行数据链天线和GPS接收机天线。上行链路负责接收指令,下行链路负责传输视频信息、视频跟踪状态、飞行参数等信息。
弹上除了数据链,还装有彩色视频摄像机和定向战斗部。巡飞弹在飞行过程中实时传回无线彩色视频信号,并在地面控制站中显示。操作人员可通过地面控制面板、视频设备等导引巡飞弹。或者在输入航路点的情况下,巡飞弹利用GPS系统自主飞向目标。操作人员通过传回的实时视频图像确认所要打击目标后,即可向“弹簧刀”巡飞弹发送解除保险指令,并锁定攻击目标的弹道。随后,“弹簧刀”转入滑翔攻击模式,以最大飞行速度悄然飞向目标,实现隐蔽打击。在“弹簧刀”解除保险后,操作人员仍然能够终止对目标的攻击,提高了作战使用的灵活性。
战斗部是美国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提供的定向战斗部,重量0.32千克,飞至目标上空起爆后,钨制破片向前飞散呈圆锥状。这一毁伤方式可形象地比喻为“飞行的霰弹枪”。配用的引信有两种作用模式,第一种为触发模式,第二种为起爆距离可调的近炸模式,可以控制战斗部在离目标7~ 9米处的某一位置起爆,附带毁伤非常低。操作人员可以在飞行中设定引信是在较高的位置起爆还是较低的位置起爆,从而控制破片的飞散区域。
因此,“弹簧刀”系统不仅具备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还具备“人在回路”实时控制能力。这和时下的新闻明星,无人机加导弹的组合,还真有点类似。虽然飞行距离、爆炸威力小一些,可“弹簧刀”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只需要一名士兵就可以奔赴前线。如何在小小的尺寸和成本中实现飞行、侦察、爆炸、控制等能力,特别是50分钟的飞行,就得靠——
简单实用的结构
首先,“弹簧刀”的弹体结构设计巧妙,气动力特性优良。它采用钝头、长方体机身设计,有前后两对弹翼,背部还有一对呈一定夹角的方向舵,体型与60毫米迫击炮弹相近。
为方便用筒式发射器发射,“弹簧刀”的前后弹翼、方向舵以及螺旋桨均采用折叠式。发射前,位于发射筒内时为折叠状态,离开发射筒后迅速展开。
和普通的小型无人机不同,“弹簧刀”对飞行速度的要求范围比较宽,发射以及某些时候侦察时,需要以极低的速度巡飞,而在最后攻击目标时,又希望尽量快点。为增加低速状态下机翼的升力,“弹簧刀”的前翼像有人飞机一样,还在后缘部分设计了一对襟翼。襟翼的结构非常简洁,下方有弹簧片,上方有作动器,两者“夹”着它控制偏折。需要增加升力时,作动器上的电机正向旋转,带动连杆向下压迫襟翼,使其偏折;不需要增加升力时,电机反向旋转,襟翼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回到原位。
“弹簧刀”巡飞弹的重量有1.36千克,这对手抛发射来说就重了点,于是它的包装筒也是发射器。和普通的导弹发射装置不同,它具备无烟、无光、无声的性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三无”发射器。
筒式发射器由发射筒、底座和支架(两根支撑杆)组成。底座和支架在发射时架设好,起调节发射角和稳定作用。发射筒内从下至上分别为气体发生器、活塞和巡飞弹。依靠巡飞弹自身在发射筒内达到密闭效果,封闭发射气体,密闭性不好,更何况尾部还有折叠的螺旋桨、电机等重要部件。因此发射筒内加入了活塞,作为闭气装置。活塞与发射筒底部之间由一根系绳相连。系绳起限制活塞运动的作用,使其依靠间射火力、空投弹药进行火力支援。但间射火力绝大多数配备于更高级别的部队,空投弹药隶属于空军,特别是精确制导的火力、弹药,火力支援能力无法随叫随到。“弹簧刀”巡飞弹系统将部署到排级及班级作战部队,提供建制内精确打击能力,使其在前线作战时无需依靠无线电呼叫间射或空中火力支援即能打击敌军部队,大幅提高了作战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小规模部队作战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侦察/打击一体化功能提高了士兵的安全性和生存能力 由于士兵能连续收看“弹簧刀”巡飞弹传回的视频图像,可以在安全区域先行侦察,然后实施打击,作战时更安全。据美国空军的文献显示,“弹簧刀”可避免使用者暴露于敌方精确打击火力下的危险,因而能有效保护士兵的安全。实际上,“弹簧刀”还可在特种作战中代替狙击手执行任务,而且与狙击步枪等传统狙击武器相比,单兵巡飞弹的使用灵活性更好,成功率和安全性更高。
克服传统火力缺陷,有效打击难以打击的目标 “弹簧刀”巡飞弹可迅速定位、跟踪和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或隐藏目标,尤其是可打击处于有利地形或位置,如屋顶、建筑物内部、小巷、山脊等处的敌人。对于这些地点的目标,步枪、迫击炮等传统武器往往由于各自的弹道限制,难以奏效。“弹簧刀”一类的巡飞弹由于拥有良好的飞行能力和精确制导能力,很容易越过建筑物、山坡等障碍后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从而克服传统武器的局限。此外,由于打击目标时的视觉、声音信号低,敌人难以及时发现并躲避,令其防不胜防。
所以现在对于“弹簧刀”巡飞弹这一革命性的新装备,美国各军种都非常重视,未来的装备量可能会非常大。比如有消息称,仅美国陆军就可能总共采购1 000枚,而美国空军已于2012年2月初签订价值416.8万美元的合同,购买实战型“弹簧刀”巡飞弹系统及相关工程和训练服务。其他军种,如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部队等也会有需求。
现阶段研发的“弹簧刀”是以地面发射器发射的,将来还可能从地面车辆、有人飞机、无人机及潜艇等平台发射。同时,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来可能配用更多类型的毁伤和侦察载荷。据悉,美国陆军已经在两次演示验证中成功测试了七种战斗部,另外还有多个公司正在研发能够安装到“弹簧刀”上的小型红外成像仪,比如FLIR 系统公司的Quark320红外成像仪。因此,从“弹簧刀”的投放平台和载荷类型的扩展来看,其未来的应用将极其广泛。





- 5
- 3
- 167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2016-06-24 15:00:273M30“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半剖结构示意图
网上传的三级“大浦洞”2 导弹模型与阅兵式上展出的“大浦洞”2导弹差异较大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 文/汤志成孟巧凤
“大浦洞”2(朝鲜称“白头山”2)是朝鲜两级或三级液体弹道导弹;“布拉瓦”(俄代号RSM-56,北约代号“圆锤”,美国代号SS-NX-30)是俄即将列装的三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一个是实战性能备受质疑的地地弹道导弹,一个是被俄认为比“三叉戟”2D5领先10~15年的导弹,两者之间似无可比之处。但迄今为止,“大浦洞”2及与其同源的“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进行的3次飞行试验均失败。无独有偶,从2005 年9 月到2011年12月,“布拉瓦”共进行17次飞行试验,失败7次,成功率也不高,且数次面临下马的窘境。这似乎又使两者有“惺惺相惜”之感。纵观“大浦洞”2、“布拉瓦”导弹和“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不难发现,其失败原因有诸多共同之处。
次级未按时点火
“大浦洞”2和“布拉瓦”导弹均为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在末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实现弹头弹体分离后,导弹的发射、飞行试验基本就算成功了。当然,为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概率,“布拉瓦”在头体分离后仍对母舱的姿态进行控制,母舱也有依次释放子弹头的动作,还有诸如诱饵抛撒、机动变轨等。这些动作完成与否、导弹是否准确命中预定目标等,也都是判定试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大浦洞”2、“银河”2、“银河”3的失败绝大部分集中在末级发动机关机之前,更遑论弹头弹体分离、星箭分离了。据俄媒体报道,在2008 年9 月1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的弹头母舱并未能全部释放子弹头,在2007 年6 月2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携带的3个子弹头只有2个飞抵靶场,但俄官方及外媒的统计均视这两次试验为成功。
“大浦洞”2和“布拉瓦”均为多级弹道导弹。朝鲜第一次实现两级火箭分离及下一级火箭成功点火是在1998年8月31日。当时朝鲜使用由“大浦洞”1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1号”卫星,火箭的第一级落到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海域,第二级落到距发射场1 400~1 50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2009年4月5日,朝鲜使用“银河”2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分析表明,火箭第三级或许已与第二级分离,但似乎未能成功点火并与卫星一起坠入距第二级残骸落点不远处的太平洋海域。
从媒体报道看,“布拉瓦”出现级间分离及点火故障的次数较多。2006年9月7日,“布拉瓦”第3次飞行试验。导弹在飞离核潜艇数分钟之后坠海。据俄海军人士透露,失败原因是第二级火箭没有正常点火。2008年12月23日,“布拉瓦”第8次飞行试验。导弹升空不久即爆炸,俄军方称爆炸原因乃级间连接电爆管装药量过少致使第二三级未能完全分离,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自毁。2009年12月9日,“布拉瓦”第10次飞行试验,为迄今最后一次失败的试验。遥测数据显示,导弹前两级发动机工作正常,但第三级发动机出现工作间断现象。
2005年9月27日“,布拉瓦”在“台风”级上进行了首次水面发射试验
2009年12月9日在挪威看到的蓝色螺旋现象,外界曾一度将之视为UFO,实际上这是“布拉瓦”导弹当日发射失败形成的
运载火箭/导弹自毁
通常情况下,当导弹失灵或发生故障时,为确保发射区和航区的安全,并达到保密目的,一般由弹载安全自毁系统炸毁导弹。而按发出自毁指令方式的不同,安全自毁系统分自主式和遥测式。前者由弹上的惯性平台测量弹体的姿态角、加速度以及程序机构参数,输入给弹上计算机,当弹上计算机判断出导弹出现故障时,则发出自毁指令,将导弹在空中炸毁。后者是借助无线电测量系统测出导弹飞行中的实际飞行弹道,通过计算机实时计算出导弹飞行偏差,当认定落点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由地面人员发出指令,安全自毁系统接收指令后炸毁故障导弹。
2005年9月27日,“布拉瓦”首次试射。当时俄官方宣布试验成功,但俄媒体后来报道,此次试验中,导弹第三级出现问题并爆炸。2006年10月25日,“布拉瓦”第4次飞行试验。导弹发射200秒后偏离预定弹道,控制系统发出自毁指令,导弹爆炸坠海。2006年12月24日,“布拉瓦”第5次飞行试验,飞行中失控,在鄂霍次克海上空爆炸。剖析俄媒体对“布拉瓦”历次试验的报道,有专家指出,凡导弹第三级点火后发生的爆炸,大多是由于导弹偏离预定轨道,地面人员不得不遥控启动安全自毁系统而造成的。至于偏离原因,俄技术学副博士奥列格·谢尔盖耶夫上校指出,这只能说明“布拉瓦”的制导系统无法确保从水下发射升空后进入预定轨道。奥列格·谢尔盖耶夫进一步解释,战略核潜艇在水下通常难以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而要保证发射参数的准确,就必须尽可能减小核潜艇在航向、位置、速度、深度、倾斜度和纵倾度等参数的误差,否则这种误差传递到导弹控制系统之后会产生累积放大效应。若制导系统不能实时测量导弹的实际飞行弹道相对于所要求的弹道之间的偏差,或不能测出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及其偏差,并计算和发出导弹击中目标所需要的导引指令,导弹升空后就必然偏离轨道。偏离一定限度时,自毁系统就会炸毁导弹。乍一听,奥列格·谢尔盖耶夫上校的分析不无道理,但细究则未免牵强。事实上,“布拉瓦”于2005年9月27日和2006年12月24日两次失败的试验都是水面发射的。发射时潜艇完全可以“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从目前已知的事故分布看,第一级2次,第二级2次,第三级3次。很显然,第一级、第二级故障可能掩盖第三级故障,因此,也不排除第三级发动机部件存在设计问题,导致该级性能一直不稳定的可能性。
在“大浦洞”2导弹和“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的3次发射中,有2次发生了爆炸。一次是在2006年7月5日,当时朝鲜从其东海岸连续发射了7枚导弹,其中第4枚就是“大浦洞”2。导弹在飞行35~42秒后爆炸,试验失败。另一次是在2012年4月13日,朝鲜用“银河”3发射了一颗“光明星3号”卫星。根据美韩说法,“银河”3爆炸后,其第二、第三级火箭裂为3块,第一级火箭裂成17块。据此推测,应该是第一级火箭发生了爆炸。至于爆炸原因,外界分析集中在两点:其一是自毁;其二是产品质量缺陷。至于自毁,则既有可能是因“导弹失灵或发生故障”的自毁,也有可能导弹并未失灵或发生故障,但出于安全或保密考虑,朝鲜有意要炸毁第一级残骸。因为“银河”3与“银河”2的第一级完全相同,而在2009年4月5日发射的“银河”2的第一二级已成功地进行了分离,这样,根据“银河”2第一级残骸落点和朝鲜向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通报的“银河”3发射地点及大致弹道,外界就很容易准确推算出“银河”3第一级残骸落点区域位置。因此,为防止第一级残骸被打捞而暴露“家底”,即使在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时,朝鲜或许也要在一二级分离后一段时间,将一级弹体在空中炸毁。但“银河”3第一级在一二级尚未分离的情况下就发生爆炸,是否自毁信号发早了而产生误动作亦未为可知。
“布拉瓦”第一级发动机尾部特写
伊朗展出的4联装“劳动”导弹发动机
“大浦洞”2尾部特写
“银河”3火箭尾部特写
存在质量缺陷
按理,莫斯科热力工程研究所组建于1946 年5 月,曾推出SS-20、SS-25、“白杨”M等,在弹道导弹设计领域实力雄厚,可缘何一接手“布拉瓦”便屡屡蒙羞呢?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交纳足够“学费”之后,俄罗斯醒悟过来,将目光转向导弹质量问题。莫斯科热工所前所长,“布拉瓦”的总师索洛莫诺夫在2010年4月接受《消息报》采访时称,“布拉瓦”频频失败的原因是:材料质量差、生产工艺落后和质检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质检、强化生产纪律并补充必要设备。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2010年5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布拉瓦”每次飞行失败的情况都不同,因而很可能是组装工艺有问题。俄副总理伊万诺夫在2010年10月29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布拉瓦”结构设计没有错误,前几次发射失败的原因是生产瑕疵。伊万诺夫强调,为排除瑕疵现象,“需要向每家企业派出检查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00 余家企业参与了“布拉瓦”的制造工作)。另据巴伦支观察家网站2010年5月10日的报道,俄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上将已批准海军即日起对“布拉瓦”的制造实施完全控制,包括参加零部件的制造及导弹的组装,“哪怕是一个螺丝钉和螺栓都要认真检查”。通过这些措施,俄在2010年10月7日、29日,2011年6月28日、8月27日、10月28日、12月23日进行的7次“布拉瓦”飞行试验(12 月23 日,俄罗斯海军从“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战略核潜艇上相隔数秒连续发射2 枚“布拉瓦”,记为2
次),竟一扫此前屡试屡败的阴霾,取得100%的成功率。
与此类似,产品质量缺陷也被认为是朝鲜3次试射失败的罪魁。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罗老号”发射准备推进团团长赵光来在分析“银河”3爆炸原因时指出:“飞行中的火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振动,导致燃料供给管路引发龟裂;也可能是结构缺陷使燃料泄漏引发爆炸。”韩国国策研究机构的火箭专家也认为:“火箭必须要耐住高压和速度,连接部分如果易产生龟裂的话,会引起爆炸。”这一点倒是与“大浦洞”2试射失败原因有点类似:据说是飞行中的导弹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动加热效应使导弹温度迅速升高,最终超过其承受能力,从而造成结构破坏、解体爆炸。不过,相对于俄罗斯的产品质量问题,朝鲜的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一般而言,多级火箭的上面级发动机,一般二级在30千米以上,三级在80千米以上高空点火。换言之,一级出现问题的“大浦洞”2、“银河”3飞行高度均在30 千米以下,且火箭发动机点火后,推力是逐渐增大的,导弹和运载火箭也是缓缓上升的,因而在一级发动机工作完成后,导弹或运载火箭的速度并不大,振动和气动加热效应应该都不很强烈,因此“大浦洞”2、“银河”3出现振动和气动加热问题说明朝鲜的导弹和火箭不仅质量低劣,在设计、制造和材料技术方面也令人不敢恭维。
研制人员压力过大
早在1998年俄国防部将“布拉瓦”设计任务交给莫斯科热工所时,就有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些专家认为,该所是设计陆基弹道导弹的,未必能很快掌握原则上是一种全新装备的设计。俄国防部则对“布拉瓦”寄予厚望,军方认为“布拉瓦”能提高俄国际地位。在“布拉瓦”试验频频受挫之际,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即使卖掉克里姆林宫也要将“布拉瓦”造出来,为“布拉瓦”配套的“北风之神”级潜艇一艘接一艘地开工建造、下水试航。然而,在2009年7月15日试验失败后,俄罗斯对继续该型导弹研制必要性的质疑声四起。7月22日,重压之下,索洛莫诺夫请求辞职。在2009年12月9日的飞行试验失败后,俄总统直接授权成立了一个由国防、科研、试验机构人员和国防部高级专家组成的,专门负责调查试验失败原因、评估研制状态、明确后续工作的跨部门委员会。所有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给研制人员施加了极大压力,增添了莫大负担,有时难免在研制进度和保证质量的取舍方面存在侥幸心理,或忙中出错,乱中出错,失败概率自然增加。
在研制人员承受压力方面,朝鲜比俄罗斯有过之无不及。








- 5
- 3
- 167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2016-06-24 15:00:273M30“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半剖结构示意图
网上传的三级“大浦洞”2 导弹模型与阅兵式上展出的“大浦洞”2导弹差异较大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 文/汤志成孟巧凤
“大浦洞”2(朝鲜称“白头山”2)是朝鲜两级或三级液体弹道导弹;“布拉瓦”(俄代号RSM-56,北约代号“圆锤”,美国代号SS-NX-30)是俄即将列装的三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一个是实战性能备受质疑的地地弹道导弹,一个是被俄认为比“三叉戟”2D5领先10~15年的导弹,两者之间似无可比之处。但迄今为止,“大浦洞”2及与其同源的“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进行的3次飞行试验均失败。无独有偶,从2005 年9 月到2011年12月,“布拉瓦”共进行17次飞行试验,失败7次,成功率也不高,且数次面临下马的窘境。这似乎又使两者有“惺惺相惜”之感。纵观“大浦洞”2、“布拉瓦”导弹和“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不难发现,其失败原因有诸多共同之处。
次级未按时点火
“大浦洞”2和“布拉瓦”导弹均为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在末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实现弹头弹体分离后,导弹的发射、飞行试验基本就算成功了。当然,为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概率,“布拉瓦”在头体分离后仍对母舱的姿态进行控制,母舱也有依次释放子弹头的动作,还有诸如诱饵抛撒、机动变轨等。这些动作完成与否、导弹是否准确命中预定目标等,也都是判定试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大浦洞”2、“银河”2、“银河”3的失败绝大部分集中在末级发动机关机之前,更遑论弹头弹体分离、星箭分离了。据俄媒体报道,在2008 年9 月1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的弹头母舱并未能全部释放子弹头,在2007 年6 月2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携带的3个子弹头只有2个飞抵靶场,但俄官方及外媒的统计均视这两次试验为成功。
“大浦洞”2和“布拉瓦”均为多级弹道导弹。朝鲜第一次实现两级火箭分离及下一级火箭成功点火是在1998年8月31日。当时朝鲜使用由“大浦洞”1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1号”卫星,火箭的第一级落到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海域,第二级落到距发射场1 400~1 50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2009年4月5日,朝鲜使用“银河”2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分析表明,火箭第三级或许已与第二级分离,但似乎未能成功点火并与卫星一起坠入距第二级残骸落点不远处的太平洋海域。
从媒体报道看,“布拉瓦”出现级间分离及点火故障的次数较多。2006年9月7日,“布拉瓦”第3次飞行试验。导弹在飞离核潜艇数分钟之后坠海。据俄海军人士透露,失败原因是第二级火箭没有正常点火。2008年12月23日,“布拉瓦”第8次飞行试验。导弹升空不久即爆炸,俄军方称爆炸原因乃级间连接电爆管装药量过少致使第二三级未能完全分离,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自毁。2009年12月9日,“布拉瓦”第10次飞行试验,为迄今最后一次失败的试验。遥测数据显示,导弹前两级发动机工作正常,但第三级发动机出现工作间断现象。
2005年9月27日“,布拉瓦”在“台风”级上进行了首次水面发射试验
- 5
- 3
- 167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2016-06-24 15:00:273M30“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半剖结构示意图
网上传的三级“大浦洞”2 导弹模型与阅兵式上展出的“大浦洞”2导弹差异较大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 文/汤志成孟巧凤
“大浦洞”2(朝鲜称“白头山”2)是朝鲜两级或三级液体弹道导弹;“布拉瓦”(俄代号RSM-56,北约代号“圆锤”,美国代号SS-NX-30)是俄即将列装的三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一个是实战性能备受质疑的地地弹道导弹,一个是被俄认为比“三叉戟”2D5领先10~15年的导弹,两者之间似无可比之处。但迄今为止,“大浦洞”2及与其同源的“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进行的3次飞行试验均失败。无独有偶,从2005 年9 月到2011年12月,“布拉瓦”共进行17次飞行试验,失败7次,成功率也不高,且数次面临下马的窘境。这似乎又使两者有“惺惺相惜”之感。纵观“大浦洞”2、“布拉瓦”导弹和“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不难发现,其失败原因有诸多共同之处。
次级未按时点火
“大浦洞”2和“布拉瓦”导弹均为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在末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实现弹头弹体分离后,导弹的发射、飞行试验基本就算成功了。当然,为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概率,“布拉瓦”在头体分离后仍对母舱的姿态进行控制,母舱也有依次释放子弹头的动作,还有诸如诱饵抛撒、机动变轨等。这些动作完成与否、导弹是否准确命中预定目标等,也都是判定试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大浦洞”2、“银河”2、“银河”3的失败绝大部分集中在末级发动机关机之前,更遑论弹头弹体分离、星箭分离了。据俄媒体报道,在2008 年9 月1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的弹头母舱并未能全部释放子弹头,在2007 年6 月2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携带的3个子弹头只有2个飞抵靶场,但俄官方及外媒的统计均视这两次试验为成功。
“大浦洞”2和“布拉瓦”均为多级弹道导弹。朝鲜第一次实现两级火箭分离及下一级火箭成功点火是在1998年8月31日。当时朝鲜使用由“大浦洞”1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1号”卫星,火箭的第一级落到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海域,第二级落到距发射场1 400~1 50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2009年4月5日,朝鲜使用“银河”2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分析表明,火箭第三级或许已与第二级分离,但似乎未能成功点火并与卫星一起坠入距第二级残骸落点不远处的太平洋海域。
从媒体报道看,“布拉瓦”出现级间分离及点火故障的次数较多。2006年9月7日,“布拉瓦”第3次飞行试验。导弹在飞离核潜艇数分钟之后坠海。据俄海军人士透露,失败原因是第二级火箭没有正常点火。2008年12月23日,“布拉瓦”第8次飞行试验。导弹升空不久即爆炸,俄军方称爆炸原因乃级间连接电爆管装药量过少致使第二三级未能完全分离,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自毁。2009年12月9日,“布拉瓦”第10次飞行试验,为迄今最后一次失败的试验。遥测数据显示,导弹前两级发动机工作正常,但第三级发动机出现工作间断现象。
2005年9月27日“,布拉瓦”在“台风”级上进行了首次水面发射试验
- 5
- 3
- 167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2016-06-24 15:00:273M30“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半剖结构示意图
网上传的三级“大浦洞”2 导弹模型与阅兵式上展出的“大浦洞”2导弹差异较大
何其相似?——“大浦洞”2 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 文/汤志成孟巧凤
“大浦洞”2(朝鲜称“白头山”2)是朝鲜两级或三级液体弹道导弹;“布拉瓦”(俄代号RSM-56,北约代号“圆锤”,美国代号SS-NX-30)是俄即将列装的三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一个是实战性能备受质疑的地地弹道导弹,一个是被俄认为比“三叉戟”2D5领先10~15年的导弹,两者之间似无可比之处。但迄今为止,“大浦洞”2及与其同源的“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进行的3次飞行试验均失败。无独有偶,从2005 年9 月到2011年12月,“布拉瓦”共进行17次飞行试验,失败7次,成功率也不高,且数次面临下马的窘境。这似乎又使两者有“惺惺相惜”之感。纵观“大浦洞”2、“布拉瓦”导弹和“银河”2、“银河”3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不难发现,其失败原因有诸多共同之处。
次级未按时点火
“大浦洞”2和“布拉瓦”导弹均为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在末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实现弹头弹体分离后,导弹的发射、飞行试验基本就算成功了。当然,为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概率,“布拉瓦”在头体分离后仍对母舱的姿态进行控制,母舱也有依次释放子弹头的动作,还有诸如诱饵抛撒、机动变轨等。这些动作完成与否、导弹是否准确命中预定目标等,也都是判定试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大浦洞”2、“银河”2、“银河”3的失败绝大部分集中在末级发动机关机之前,更遑论弹头弹体分离、星箭分离了。据俄媒体报道,在2008 年9 月1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的弹头母舱并未能全部释放子弹头,在2007 年6 月28 日的试验中,“布拉瓦”携带的3个子弹头只有2个飞抵靶场,但俄官方及外媒的统计均视这两次试验为成功。
“大浦洞”2和“布拉瓦”均为多级弹道导弹。朝鲜第一次实现两级火箭分离及下一级火箭成功点火是在1998年8月31日。当时朝鲜使用由“大浦洞”1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1号”卫星,火箭的第一级落到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海域,第二级落到距发射场1 400~1 50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2009年4月5日,朝鲜使用“银河”2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分析表明,火箭第三级或许已与第二级分离,但似乎未能成功点火并与卫星一起坠入距第二级残骸落点不远处的太平洋海域。
从媒体报道看,“布拉瓦”出现级间分离及点火故障的次数较多。2006年9月7日,“布拉瓦”第3次飞行试验。导弹在飞离核潜艇数分钟之后坠海。据俄海军人士透露,失败原因是第二级火箭没有正常点火。2008年12月23日,“布拉瓦”第8次飞行试验。导弹升空不久即爆炸,俄军方称爆炸原因乃级间连接电爆管装药量过少致使第二三级未能完全分离,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自毁。2009年12月9日,“布拉瓦”第10次飞行试验,为迄今最后一次失败的试验。遥测数据显示,导弹前两级发动机工作正常,但第三级发动机出现工作间断现象。
2005年9月27日“,布拉瓦”在“台风”级上进行了首次水面发射试验
- 5
- 3
- 167
中国新型QBU09式大口径狙击步枪
2016-06-24 15:00:27中国新型QBU09式大口径狙击步枪
文/马志杰 王岐朋
国产大口径狙击步枪发展之路
海湾战争中,美国巴雷特M82A1式12.7毫米狙击步枪的出色表现和成功运用,震惊了整个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后,大口径狙击步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火如荼地发展,持续至今,热度不减。
针对大口径狙击步枪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发展趋势,结合我军对大口径狙击步枪的军事需求,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国产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研制工作。2003年,W03型12.7毫米非自动狙击步枪公开亮相。该枪是一种无托结构的步枪,采用机头回转式刚性闭锁机构,旋转后拉式包络枪机,非自动方式。整体布局巧妙,结构独特,大部分零部件采用轻合金材料。配备专用的8倍率白光瞄准镜,可精确打击2 000米内的轻型装甲车、指挥车、雷达、油库、弹药库、停机坪上的飞机等重要目标,对1 200米内的有生目标实施精确杀伤。但由于我国缺少大口径狙击步枪方面的设计经验,所以整枪的创新性显得不够。
军方根据W03 型的优良表现,提出了新的军事需求,在2004年底完成了JS 12.7毫米狙击步枪各项试验。该枪也是非自动方式,击针簧力可调,能提供足够的击发力,保证了击发可靠性。抛壳机构采用独特的活动抛壳挺,在复进过程中给枪机让位,不必在枪机上开一个又深又长的槽。瞄准镜座采用皮卡汀尼导轨,配用国产4~12 倍连续变倍的光学瞄准镜。它的主要缺点是质量大,拆枪时必须将拉机柄从枪机上卸下后,才能将枪机从机匣后方取出。
虽然W03式和JS狙击步枪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由于采用非自动方式,战斗射速相对较慢,不能全面满足军方的需求,于是我国又开始研制半自动大口径狙击步枪。2005年推出了M99式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枪管膛线采用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枪管的,具有良好的耐磨和耐烧蚀性。尤其是其枪托抵肩、贴腮高度及尾部支撑可调,大幅度提高了射击时全枪的稳定性与射击精度。据资料介绍,M99式一经问世,便取得了多个国外订单。这些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研制设计能力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大口径狙击步枪正式定型,命名为QBU09(QBU 分别表示轻武器、步枪、狙击之意)式12.7 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是我军继QBU88式狙击步枪之后的一款制式大口径狙击步枪,增强了我军的火力配置。
09式狙击步枪
QBU09式狙击步枪系统由狙击步枪、狙击弹、多功能弹、白光瞄准镜、红外热像瞄准镜及携行装具等组成,主要发射国产新型12.7毫米狙击弹(初速825 米/秒)和多功能弹,必要时也可使用89式12.7毫米穿燃曳弹、穿爆燃弹,以及54式12.7毫米穿燃弹等多种弹药。
国产QBU09式狙击步枪系统具备结构紧凑、性能可靠、射程远、精度较好、终点效应好、易维护等突出特点。
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艺技术先进枪管采用精锻工艺制造,通过提高内膛加工精度,优化内膛结构,改进镀铬工艺等措施,确保了武器的射击精度。采用高效能膛口制退器,有效降低武器的第一冲量,确保了射击的稳定性。机匣采用前钢后铝结构,改善加工工艺,不仅有效地减轻了武器重量,同时可减小枪管反复拆卸造成的机匣内孔磨损。
应用范围广泛,人机工效性好机匣上设置有专用瞄具导轨,在导轨上瞄具前后位置可调,适应不同体型的射手使用。两脚架采用吊栏式,可伸可缩,具有火线高可调、前后可折叠的功能。采取自动机内部缓冲,减小了自动机到位的撞击,有利地改善了机匣的受力条件。增加机框与机头的带动比,提高机构动作的可靠性。枪托上设置了支撑杆和高低位置可调的贴腮板,方便不同身高的人使用;采用多孔的橡胶肩托,进一步减小了射手可感后坐力。
■09式狙击步枪结构简单,不需用专用工具即可完成不完全分解
■09 式配备的高精度狙击弹(左)和多功能弹(右)
■配装红外热成像瞄准镜的09 式狙击步枪,
■09 式狙击步枪,全枪重13.3 千克,长1 380 毫米,枪管长780 毫米,弹匣供弹,容弹量不少于5 发,全枪寿命超过3 000 发,综合故障率不超过0.2%
技术成熟,结构紧凑全枪由枪管、机匣、自动机、发射机、枪托、弹匣等部件组成。武器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导气式自动原理,发射方式为半自动,闭锁机构为机头回转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上述结构原理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机构的可靠性好。采用多级缓冲形式,有效降低可感后坐力。设置有击针惯性击发保险、自动机不闭锁保险和手动保险,操作安全可靠。配有机械瞄具和外接激光测距开关的接口,有较大的附加冗余度和多功能性。环境适应强,勤务性好该枪使用环境温度为- 40℃~50℃,在我国各地区和各种气候条件下均可满足部队使用要求。武器的结构简单。维修时能用手或工具直接操作即可不完全分解结合,并能防止错装。易损易坏件配备有备件,基层维修以换件修复为主,便于拆卸、擦拭和维修保养。精度较好,威力大试验表明:使用国产12.7毫米专用狙击弹,配白光瞄准镜,卧姿射击时,在200米距离上3发射弹的最小散布圆直径约13厘米;1 000米距离3发弹最小散布圆直径约70厘米。当使用国产12.7毫米多功能弹时,在同样的射击条件下,3发弹在200米和1 500米距离上最小散布圆直径分别约为18厘米和150厘米。在侵彻力试验中,使用国产12.7毫米专用狙击弹,在1 500米距离对5毫米均质钢板射击,穿透率大于80%;在100米距离上穿透10毫米均质钢板后,对93号汽油的引燃率大于80%。瞄具功能齐全,适应全天候作战在武器上除加装有传统机械瞄准具外,还配备有一体化结构形式的白光瞄准镜和专供夜间使用的红外瞄准镜,能实施全天候作战。白光瞄准镜为武器常用瞄准方式,由光学系统、激光测距、弹道解算、镜枪连接机构和电池组成。其中,光学系统采用开普勒式,有高分辨光点显示功能,放大倍率为6×~9×(公称值),实现了光标装表;激光测距采用OPO激光测距技术,实现人眼安全激光测距, 对单兵目标最大测距为1 000米,车辆目标为2 000米;弹道解算通过采集激光测距、温度和角度数据,由弹道计算机进行解算,实现多弹种高精度自动装表。此外,白光瞄准镜与枪的连接机构为无调整式,装拆起来非常方便,且无缝隙,大幅度提高了装卸前后瞄准位置的一致性。国产09式狙击步枪主要用于在各种作战样式下完成狙击与反狙击、反器材、反恐防暴等任务,精确杀伤1 000米内的指挥员、狙击手、观察员等重要有生目标;毁伤1 500米内的指控信息系统、停放的飞机、发射架上的导弹、雷达、油库、弹药库、轻型车辆、船艇等重要目标,也可用于处理各种爆炸物。试验表明:同我军现装备的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和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相比,QBU09式狙击步枪的有效射程提高了近1倍,对目标的侵彻能力提高3倍多,增加了精确毁伤远距离战场目标的能力。此外,新增加的国产12.7毫米多功能弹具有穿甲、爆炸和燃烧功能,大大增强了对目标的毁伤方式和杀伤能力。[编辑/何懿]





- 5
- 3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