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舟飞船在浩瀚宇宙中翩翩起舞,嫦娥探月工程一次次刷新纪录时,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航天技术,早已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火箭到百姓家的太空材料
纳米气凝胶是航天领域孕育出的高科技材料,最初保障了长征五号火箭的安全。火箭发射时面临高温考验,纳米气凝胶作为隔热材料,能有效阻挡热量传递,确保火箭内部精密仪器正常运行。
如今,气凝胶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实用场景。在家居领域,部分窗户玻璃采用纳米气凝胶复合技术,冬季能减少室内热量散失,夏季可阻隔室外热气侵入,大幅降低空调能耗,帮家庭节省不少电费开支。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纳米气凝胶也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电池包内,它充当隔热防火屏障,防止电池过热引发危险,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
此外,它和咱们的身体也特别“合拍”,不会引起排斥反应,机械强度刚刚好,还能慢慢被身体分解吸收,十分“环保”。像心脏起搏器、人造关节这些植入身体的医疗器械,用了气凝胶,能让身体更容易接受;还有给身体拍照检查的非侵入成像技术,以及骨头受伤后帮助骨头愈合的骨接枝,甚至能监测身体指标的生物传感器,里面都有气凝胶的身影。
更厉害的是,气凝胶还能变身成超级微小的“小球”,用来装载药物。这些载药微球就像带着使命的“小卫士”,可以精准地找到身体里需要治疗的细胞,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药物释放出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位置,让药效发挥得恰到好处。这么看来,气凝胶在医疗上的潜力可真是不可限量,说不定未来还会给咱们带来更多的健康惊喜呢!
北斗导航——中国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当你用手机地图导航躲避拥堵、叫外卖享受美食,或者轻松打车出行时,可别忘了,背后很可能有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默默支持。这个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到米级,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精准得就像一个“超级导航员”。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产品更是出口海外,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航天的“硬实力”。
更令人自豪的是,基于北斗系统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在汶川地震等灾害救援中,这项独特功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灾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救灾指挥部无法进行指挥调度的情况下,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能够准确判明受灾位置,快速通报灾情,传达指令,最大限度保证“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守护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全。
航天食品进入百姓餐桌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吃的“太空餐”,如今也有了民用版本。航天食品研发中采用的冻干技术,简直就是“营养锁鲜大师”,冻干技术处理后的紫桑果花青素营养成分损失不足1%,留存最高。现在,它被广泛用于制作冻干水果、速溶汤等方便食品,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美味又营养的食品。一些企业还脑洞大开,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加工,更好地保留药效成分,让传统中药焕发出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航天员们准备更丰富多样的食材,让他们获得充足的能量与营养,全方位保障饮食健康,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牵头组织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携手好多单位,一起琢磨出了一套 “航天级食品” 的高标准。
这套标准可不简单,一方面,它严格把关食材、制作工艺等各个环节,确保食品品质超高,能经得住太空环境的考验;另一方面,还注重食品的保健功能,全方位守护航天员的身体状态。而且,这航天科技带来的成果可不光造福航天员,如今正慢慢走进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把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转化成实实在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用航天级的严苛与保健方面的考量,给咱中国的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添砖加瓦,让大家吃得更安心、更健康!
航天科技持续赋能的“无限可能”
随着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营,未来将有更多航天科技成果从太空“飞入”寻常百姓家。空间科学实验获得的新材料、新技术将持续转化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航天育种作物也有望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方案,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空间环境研究带来的医疗突破或将造福更多患者,让健康触手可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航天事业不仅实现了“上九天揽月”的壮丽梦想,更通过技术创新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当下次你使用导航、品尝冻干食品或体验智能医疗时,不妨停下脚步,想想这其中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心血。正是他们,用不懈的努力和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部分信息来源于:新华网、科技日报、中工网等
(科学性审核:李良,中国空间学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