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储量巨大的能源。目前世界上利用风能的主要方式是风力发电技术。风是大气中大规模空气运动形成的,受天气、气候、地形和海陆等影响很大,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风力发电场选址的好坏,对风能利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宏观选址:宏观选址需要将当地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与实际的风能资源情况相结合,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再权衡所有的因素后,从一个大区域中,选择出一块建造风力发电站的最佳区域。
决定宏观选址的因素:
1.当地的气象条件,包括风能资源丰度、常年风向和风向稳定度、气候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率。
(1)风能资源丰度:当地年平均风速应高于6米/秒,年有效风速小时数大于5000小时以上,无大于25米/秒的破坏性风速。
(2)常年主导风向单一且稳定,不出现极端的风向改变情况。
(3)无极端灾害性气候发生的记录。
2.当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质灾害发生率。
(1)地形开阔平坦,气流方向上无高耸遮挡物或障碍物阻挡,便于风力机组群的安装。
(2)应避免在地质构造碎裂及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修建风力发电站。
3.当地经济社会状况、交通运输条件、输电线路状况及用电中心的分布。
(1)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区建立风力发电站,以保证风电设备运输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2)应选择靠近输电线路的地区建立风力发电站,以降低输电损耗及运维成本。
(3)风力发电站应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但距离用电中心的距离不应超过20公里,避免运营成本的增加。
微观选址:微观选址是对宏观选址的细微分析,比起宏观选址,微观选址更注重细节,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测量,以确定风机的安装的位置及朝向,微观选址结果决定着风力发电站的投资成本的大小和可能产达到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