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是1279年由郭守敬创建的,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 观星台由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观星台本身就是巨型的圭表,以设置在台体上的一条横梁作为表端,根据横梁在石圭上投影的长短变化,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四季。横梁到圭表的高度正好是元代的40尺。圭面上有刻度,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刻有双股水槽,用以注水校正圭面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圭表表高一般为8尺。在实践测量中,由于日光的散射现象,表端的晷影模糊不清,这一点阻碍了测量精度的提高。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郭守敬创制了景符。景符利用小孔成像原理,使高表横梁所投虚影成为精确实像,清晰地投射在圭面上,使五倍于8尺表的40尺表测量精度也提高了五倍,从而把圭表的设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人们利用得到的数据来测定节气、修订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