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南方以南 环游南极158天的奇特旅程
2016-08-25 09:25:32
刘科:2016年1月1日,当国内的亲人朋友安逸地享受着元旦假期时,我和队员们开始了昆仑站的科考。我属于深冰芯钻探组,成员共9人,主要任务是深冰芯钻探。深冰芯钻探的冰芯房就设立在昆仑站后方50米处,刚到这里除了几个标志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经过一年的风雪,冰芯房的门早已深埋在雪下了,动用扬雪机才将冰芯房的前后门挖开。1月3日,冰芯房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我和队友们打出了第一支深冰芯,长度3.6米,所有参与打钻的队员都与这支冰芯合了影,之后冰芯钻探便开始两班轮换作业,每班8小时,顺利时一天可以打出30多米的冰芯。这一次,南极考察共打出深冰芯351.5米,使中国深冰芯的总长度累计达到654.5米。除了每天8小时的深冰芯钻探外,其余的时间,我还要执行自己的一些科考任务。
记者:这一路上你们经历了怎样惊险的时刻?有什么新鲜、有趣的见闻?
邓三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需要面对的就是狂暴西风带的风浪,最厉害的时候,海浪可以直接打到7楼的驾驶台。这个时候就会要求所有门窗紧闭,队员不允许到甲板上去,否则随时可能被卷走,而室内的物品也需要包扎捆绑好,一不小心,高处的物品就会掉下来砸伤人。
在冰面或冰盖上工作的时候,最怕就是碰到冰雪下覆盖的冰裂隙,上面一层雪,看起来很安全,底下却是深达千米的裂隙,如果掉入其中,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次冰面卸货就碰上了冰裂隙,最后考察队只有更改卸货方案,由直升机吊运物资和人员往返站点。就在今年,澳大利亚一名考察队员就不幸掉入冰隙遇难,这也是考察队一再强调安全的原因。
这次南极考察是首次逆时针环南极考察,也是正式访问外国考察站最多的一次,收获很多。比如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正式访问南极最大的考察站——美国麦克默多站,站上有100 余栋建筑、1 000 多名队员,完全就是一个小集镇;考察南极最新的考察站——韩国张保皋站,了解了他们建站的历程和思路;参观澳大利亚凯西站,居然碰上对方一个队员曾经在北京做过一年义教,大家用中文沟通十分开心。其实对于首次参与南极考察的我而言,处处是新鲜,处处是惊奇。
南极的生物不少,除了南大洋的海洋生物外,南极大陆上比较典型的或者说吸引人的就是企鹅、海豹了。从我们进入南极圈开始,就陆续看到各类企鹅和海豹,这些动物憨态可掬,也不怕人,很有趣,当然我们也很注意生态保护,不能和它们近距离接触。
记者:关于这次南极科考,都有什么新的收获?
邓三鸿:极地考察是对国家科技实力进行验证和发展的好机会,我们这次南极考察队就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作为考察队的队员,我们也见证了这次南极考察的一些亮点:
“雪鹰601”飞机成功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步入航空时代,并获得南极冰盖探测的重大发现;“雪龙号”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线航行,刷新了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纪录;昆仑站主体建筑正式入住使用,全部设备稳定运行,中山站和长城站持续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南极考察综合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在大洋考察、新型国产化极地考察装备应用、深冰芯取样到达600 米深度、首次组队考察美国麦克默多站等方面,也都出现了不少亮点,都体现了我国对极地事业的重视。
小资料:中国南极科考站
目前中国一共有4 个南极科考站,它们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 年建成)、中国南极中山站(1989 年建成)、中国南极昆仑站(2009 年建成)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2014 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