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1121_31989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韩晓洁

韩晓洁

开博时间:2016-11-21 20:41:00

《小探索者》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老先生

2013-11-21 14:43:21

老先生

 

他们,被称作国宝、泰斗,在历史的起起伏伏中初心不改,不管际遇如何,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从未中断,其澄澈深邃的赤子之心拳拳可见。从青年才俊到一脸祥和的“老先生”,他们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历史使命。文化的传承才因此没有断层。

 

“老先生”之 张伯驹

张伯驹,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在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上,堪称一座丰碑。他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伯驹遭受“四人帮”的打击迫害,年近古稀被下放到农村,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外,饭也吃不饱。陈毅于197216日在北京病逝时,张伯驹悲痛中送上一副挽联。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看到之后,追问这副挽联是谁所写。当得知是张伯驹所写后,毛泽东指示周恩来给予安排。早在50年代,张伯驹曾将自己的藏品李白《上阳台帖》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在欣赏几日后,赠送给故宫博物院。

当文革劫波过后,有人问张老是否要建博物馆将个人艺术作品传世时, 张老回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这句话令在场人无不肃然起敬。张伯驹的人格力量,足以穿越那段历史,至真至璞。

 

“老先生”之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在《牛棚杂忆》中,他平静地叙述了自己在文革中遭受批斗的过程。而当种种荣誉到来的时候,他又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老先生”之沈从文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沈从文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后来,在文革中专心古代服饰,于1981年出版了历时十五年编纂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5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老先生”之周有光

周有光,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是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房子亦被造反派占去。1969年,他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劳动之余,凭借带去的各种语言版的《毛主席语录》开始比较文字研究。正是因为文革中潜心研究,在文革后,他出版了《拼音化问题》《汉字声旁读音便查》《语文风云》等图书。

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之后,他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58岁以后,他将关注的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位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迄今为止,他仍然笔耕不辍。

 

上一篇:有光的所在
下一篇:关于 《疯狂原始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