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这把火旺才健康,中医大师的补火方,驱散身体内的阴寒
2022-07-05 15:18:00最近一段时间,家里有个大伯给我打电话,和我寒暄了几句之后说感觉自己消化不太好。已经有几个月大便泄泻了,每天一清早就肚子疼,咕噜咕噜地叫,想去厕所,排出的都是没有消化的食物,然后就没什么事了。当时以为是普通的拉肚子,过几天就好,没想到这一拖断断续续地拖了几个月,现在感觉下地干活不及以前了。所以想问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我又问了问其他的情况,认为这是脾肾阳虚的表现,于是开了张锡纯的敦复汤,加减了半个月之后,大便完全正常了,其他的情况也都改善了。还悄悄地问我,为啥房事还比以前好了。我笑着说,中医是根据病机整体调节,只要是肾阳虚导致的症状,都可以改善。
肾阳一弱百病生
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像一个大火炉一样,维持着人体各种脏腑经络的温度,保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不仅如此,中医认为有一种腹泻是由于火不暖土导致的,也就是脾肾阳虚,也就是由于肾中真火不足,不能温暖脾胃导致的。想象我们用这个巨大的火炉煮粥,如果底下的火不够,就会出现米煮不熟的情况,此时人体就会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另外还会出现不想吃饭,肚子胀,脸色难看等表现。另外肾阳不足还会导致浑身怕冷,手脚也是凉的,夜尿频繁,甚至有肢体的浮肿。气血就像是冬天的河流一样,被冻住了,因而导致了气血的不周,津液的不流通。阳气是一身的动力,动力不足就会感觉乏力,就像冬天的小动物都去冬眠,冬天不爱起床一样。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在腰中,肾中阳气不足还会造成腰部的冷痛。总之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必须要好好地珍惜和维护。治疗肾阳不足的方子有很多,敦复汤就是其中的一个。
点燃生命之火
敦复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治疗肾阳虚的经典方剂。现在常用量为:人参12 g、炮附子9 g(先煎)、山药15 g、补骨脂12 g 、核桃仁9 g、山萸肉12 g、茯苓4.5 g、鸡内金4.5 g。
人体的肾阳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温煦着人体,尤其是人体的下部。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补骨脂也是大热纯阳之品,外形似肾,核桃仁外形像脑,民间很多人认为它可以补脑,脑髓与肾脏相通,他们都可以直接补肾阳,相当于往炉灶里直接扔高热的炭火;人参可以补肾中元气,而肾阳来自元气,所以补元气也就补了肾阳,也就是往炉灶里扔燃料。人参和附子相配又是中医的回阳救逆的一张方子——参附汤,一般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足见补火助阳力量之大;补骨脂和核桃仁是青蛾丸的组成,用来补肾壮阳,治疗阳痿,腰痛等,现在也有中成药。火的天性就是往上走,所以补得太过容易把火补到上面,所以借着山萸肉的收涩之力,和茯苓的下行之力,可以将火给拽下来,让他们留在下焦,鸡内金可以收涩膀胱,可以让药在体内多待一会。但是炉灶里的火太旺,可以用黏黏糊糊的山药来滋肾阴,让火烧得不大不小,可以温煦人体。方中总体作用是温补肾阳。
敦复汤作为一个补肾阳的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例如阳痿和五更泻。
古人认为肾司二阴,前后二阴都由肾脏来掌管。现代医学认为,勃起是由于受到刺激之后,血管舒张,血液快速进入海绵体导致的。像一个水管一样,有水的时候就会被撑起来。而让这个水管撑起来的动力来源,便是肾阳。肾阳对人体的功能具有推动作用,加入肾阳不足,整个人体就会陷入到冬天的模式,缺乏生机,一偏闭藏的感觉。有的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这个火和肾阳不同。给机体注入动力是可以暂时缓解症状的。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车胎扎漏了,不补车胎,偏要使劲向前蹬车,当然也能和之前跑得一样快,但是本来补胎就能解决的问题,到最后磨损得只能换胎了,或者没准还把脚蹬子给蹬掉了。人也是这样,关键是要找到导致疾病的原因才行,一味地补阳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伴有四肢或全身怕冷,腰膝酸软,没有力气,没有精神,夜尿频,大便偏稀,舌淡,脉沉弱等才能使用敦复汤加减。如果有情志不舒,心情紧张,可以配合使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丸一类进行疏肝治疗。
结肠炎
敦复汤治疗的结肠炎有他的特点:多为早晨腹泻,肚子叽里咕噜地叫,多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并且伴有肾阳虚的症状。前面也说了,人体中有一个巨大的火炉,用它来煮粥,如果底下的火不够,就会出现米煮不熟的情况,此时人体就会排出不消化的食物。早上的阳气相对比较弱,所以容易在早上拉肚子,并且经常会伴有腹痛,肚子咕噜咕噜地催着你上厕所,拉完肚子疼痛减轻,觉也别想接着睡了。这时候除了肾阳虚的症状,例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之外,还会伴有脸色不好、没有胃口、腹胀,舌淡有齿痕、脉沉弱等,此时由于肾阳是疾病的根本,当然和脾阳虚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可以选用敦复汤。敦复汤中不仅可以补肾阳以补脾阳,还有像山药、茯苓这类药也可以补脾。临床还可以合用四神丸,加强疗效。
尽管敦复汤加减可以治疗临床上许多疾病,但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恰当的选择,临床选用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这也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另外除了服用药物外,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未病先防才是正道。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