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族最爱的运动手环,竟然测不准心率?
2020-09-18 14:01:00近几年,运动手环,几乎是健身爱好者的标配。
它功能丰富,能智能记步、测算卡路里消耗、监测睡眠,等等。不过,最核心、重要的功能,还是监测心率。
心率数据,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运动效果是否达标。
然而,不少人用过后发现,心率数据跑偏常有发生。
有人跑两步,心率就上170(次/分钟);也有人高强度运动时,只测出80(次/分钟)。
运动手环监测心率,到底靠不靠谱?听听专家怎么说。
测心率,运动手环怎么做到的
市面上的运动手环,绝大多数采用PPG光电原理监测心率。
简单来说,在运动手环的背面,有一个光电接收器,会发射出绿光。光束发出后,皮肤、肌肉组织和血液都会吸收一部分,剩下的再被反射回接收器上。
彭锐教授表示,皮肤和肌肉对绿光的吸收是恒定不变的,但血流量呈搏动性变化。
比如,心脏跳动时,流经手腕的血流量会明显增多,会吸收更多绿光。而心脏跳动间隙,血流量减少,对绿光吸收也就会减少。
运动手环便是利用这种差距和间隔,再运用一定的算法,折算出心率。
手环移位、流汗,都可能测不准
彭锐教授指出,红色液体对绿光的吸收率最大,理论上,数据判断相对准确。
但在实际使用时,这种原理有明显缺陷——干扰因素较多。
首先,佩戴位置难固定。
尤其在运动状态,一动,光束照的位置就变了,导致发射和反射回来的光束并不是在同一条道上。
其次,手腕出汗时,汗水也会吸收一部分绿光,影响数据。
此外,光电接收器有污损、手腕处汗毛较多等,也会挡住部分光束的发射和吸收。
跟医用心电图机相比,运动手环的精确度也差很多。
医院测心率,一般使用电极式心率传感器,将电极片贴在胸部或其他部位,吸收人体内的电活动,位置相对固定,数据误差极小。
想尽量测准,这么做
彭锐教授建议,运动时,要想尽可能得到准确的心率数据,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保持手腕清洁。
·保持光电接收器处清洁。
·放置光电接收器在皮肤较薄处、毛发较少的地方(如手腕内侧)。
·或者干脆换一种工具——使用心率带,其原理和医用心电图类似,数据更精确。
运动时,心率值多少,效果最好
彭锐教授表示,人在运动时,心脏会通过加速心跳来增加心脏输出量。因此,运动时有一个目标心率。
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目标心率,运动效果最好。此时,能真正锻炼到心脏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已到身体极限。
有一个计算公式:目标心率=180-年龄。
比如,20岁的人,目标心率是180-20=160次/分钟;30岁的人,目标心率是180-30=150次/分钟。
彭锐教授提醒,判断运动效果是否达标,需要结合心率以及自身感受综合决定。
如果已经感到身体很累,胸口发闷,完全就是靠意志力在支撑,即便没有达到目标心率,也需立即停下,否则容易发生危险。
“很多人运动时都达不到目标心率,那么,达到80%也可以。”
测静息心率较准,变化太大要当心
不过,运动手环也有可取之处。
它测静息心率(如坐着、睡眠状态),比较准确。
彭锐教授指出,医学上认为,最好的静息心率是在70~75次之间。在这个区间,人的寿命最长。
热衷运动的人,心脏的收缩力更强大,静息心率一般在50~60次/分钟。
但他观察到,如今很多年轻人,心率在80~85次,属于偏快。“需要多加运动,增加心脏收缩能力。”
此外,整天佩戴下来,也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比如哪个时间段,心率较快,白天快还是晚上快。掌握规律后,若哪天突
然变化特别大,就是警示信号,身体可能出问题了。(编辑:江莹)
1.买运动手环,并非功能越多越好。
附加功能,是市面上运动手环常打的卖点。
但彭锐教授指出,越多的附加功能,反而会削弱最核心的心率监测功能。
2.给老人、有心脏病的人测心率,别用手环。
“运动手环更适合心跳规则的年轻人。”彭锐教授直言。
如果一些老人家有心房颤动,或早搏的情况,在短时间内,心率可能会过快或过慢。佩戴运动手环,就是平白添惊吓。
他就曾遇到过一位患者,带着手环过来咨询,说心率达到了180次/分钟。但一摸脉搏,其实是房颤。
因此,对于有基础病、心律不齐的人,推荐使用医用心电图机(市面上即有销售),可以测出房颤情况。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