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进补,分南北
2014-11-07 16:49:55作者:吴顺杰(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严冬将至,无论是雪花初降的北方,还是寒风乍起的南国,按中国人的习俗,家家开始准备着进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补当然也不要忘了因地制宜,记住四字诀:南北有别。
下面介绍三种家庭常用补药的南北进补方法。
补血——阿胶
“医生,昨晚我吃了15克阿胶,今早感到牙痛、鼻干咽燥,好像上火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在北方生活多年,经常吃阿胶补血,有时吃30克都没问题,怎么来到广州就这样?”一位患者跟我抱怨。
不错,阿胶是好东西,是滋阴补血之要药。相传慈禧太后年轻时患有“血病”(现称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月经不调),经多方治疗不愈,后服用阿胶,血止病愈,顺利产下同治皇帝。但是,服用阿胶时也颇有讲究。
首先,阿胶滋阴润燥,补血止血;但其性黏滋腻,碍于消化,不宜长久、持续地服用。
其次,要区分地域、季节。在夏暑时节,或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阿胶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此时可配伍白术、山楂、麦芽、神曲等健脾开胃的中药一起服用。
另外,阿胶具有抗原性,容易引发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故过敏体质的人须谨慎使用。
南方进补用量:
身处岭南地区,每次用5~10克就可以了;天气较冷时可适当加量。若服用过量,导致上火,可适当吃些清火药物。
北方进补用量:
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用量则可增至20~30克;中部地区的用量应在两者之间,结合气温而定,例如温度低于14摄氏度时,可用到15克,其他时候则适当减少。
补气——人参
人参的补气作用最强,《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防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但若服用不当或滥用,则适得其反。如有些年轻人,原以为服用人参后身体会更强壮,但服后却出现口干舌燥、鼻孔出血,这是服用人参后中毒的表现。再如,有些家长误认为,服用人参可使孩子快些长高长大,结果导致孩子出现神经衰弱、青春期提前等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人参呢?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把握时机。冬季是继春华秋实之后的“封藏”期,人们食欲增强,消化吸收旺盛,是进补人参的最佳时机;其次是春季;而气候燥热的夏秋季节则不宜服用。
第二,注意使用范围。人参性温,适用于气虚乏力、多汗、面色苍白、血压较低,以及食少便溏等气虚病证,不适用于发热、口干咽燥、便秘等病证。
第三,注意个人体质。俗话说得好,“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不同的人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剂量,千万不可蛮补。
南方进补用量:
南方人服用人参的剂量在5克左右,气候寒冷时,可酌情加量至10克。
北方进补用量:
服用剂量应在10~20克,气候寒冷时,可加至20~30克。
壮阳——鹿茸
鹿茸乃“血肉有情之品”,动物类壮阳要药。它性温,味甘、咸,有补肾阳、强筋骨、益精髓、养血等功效。祖国医学认为,鹿得天地之阳最全,助肾阳而温通督脉,汉代有“鹿身百宝”之说。由于其温补肾阳、强身健体的功效卓著,故与人参齐名而称“参茸”。
鹿茸适用于治疗肾虚肢冷、性功能减退、阳痿遗精、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耳聋耳鸣、腰酸腿软、畏寒乏力、虚寒血崩等病证。但同样,鹿茸虽好,却不可滥用。同时,它也是一种地域差别较大的药物。
南方进补用量:
南方气候偏暖,冬季干燥,服用鹿茸易“火上加油”,耗伤阴液,故用量宜在5~10克。
北方进补用量:
气候寒冷的北方,服用鹿茸可抵御寒冷,温肾强身,一般用量可在10~15克,也可配合当归,煲羊肉汤服用。
另外,鹿茸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步增加剂量,切忌一次性大量使用;也可采用温和的服法,如鹿茸切片另炖,或研粉吞服。
